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促进农村发展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促进农村发展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机制”指的就是“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建立这个工作框架,重要的目的就是强化社会参与,我们采取了三个方面的工作措施。去年以来,我们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以“乡贤论坛”等形式,帮助乡村搭建对接智慧、对接资本、对接人才的平台,为乡村干部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舞台,团结了一大批互联网、投资人、创业者等企业、团体支持参与乡村建设,还提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强宣传引导。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促进农村发展

过去我们做了很多乡村规划、村庄环境整治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工作成果的持续性不强,抓一阵就好,松一阵就反复,缺乏长效机制,主要原因是很多工作在落实和推动上没有树立系统思维,行政手段用得较多,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参与程度也不高。近年来,在住建部的指导下,湖北逐步摸索和建立了具有地方特点的乡村“规建管”工作框架,包括一个机制和与之配套的工作方法。

“一个机制”指的就是“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与之配套的工作方法”,指的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工作方法。具体包括四个层面工作框架:一是解决“规划引领”和“风貌塑造”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二是补齐“污水处理”与“垃圾治理”两个方面的短板;三是形成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协同的工作局面;四是发挥“乡贤”和“市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建立这个工作框架,重要的目的就是强化社会参与,我们采取了三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是组织发动群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建立起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将农民群众组织起来,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发内生动力。我们转变了对乡村的支持方式,将资金支持为主调整为“方法理念支持”与“资金支持”两部分,方法理念为先,资金为次,要求地方先按方法理念去做,达到条件后,才考虑资金支持问题。评判条件是在不花钱的情况下,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如清垃圾、拆破烂、在村两委领导下成立社会性群众组织等,还要看是否讲得出农民自己的故事,故事不精彩也不支持,以此来强化群众参与。(www.xing528.com)

实践证明,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农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减轻工作中的矛盾与阻力,使拆除违建、清理垃圾、绿化美化等基础工作顺利推进,还有利于提振农民的精神状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有了精神,农村就有希望,这也是精准扶贫中“扶贫必先扶志”的基本要求。红安喻畈村发动群众整治环境,通过组建群众性组织,相当于原来三、四个村干部变成了一百多个村干部,每个农民都有自己的任务,群众积极性高涨,县农办负责同志感叹“三个没想到”:没想到不花一分钱,陈年垃圾就清得干干净净;没想到不花一分钱,破牛栏、破厕所就这样推倒了;没想到不花一分钱,村民理事会的同志全心全意为村民办事。孝昌县磨山村组织群众清垃圾,不到一个月,3000人次清理垃圾180多车,武汉周边打工的人回村参与,上班的人集中请年休假回村帮忙,最后群众讲了一句话:几十年没在一起劳动了。含义深远。

二是搭建服务平台。农村条件虽然较差,但农村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中华文明的根在农村。我们大多数的人,自己或者父辈,基本上都出生或者在农村长大,尽管这些风筝一个个都放出去了,但那根线还是深深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大家对农村都有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怀,或者说这是乡愁。只要我们的努力让大家看得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谁不愿意支持农村的发展?这是乡村建设的无限助力。去年以来,我们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以“乡贤论坛”等形式,帮助乡村搭建对接智慧、对接资本、对接人才的平台,为乡村干部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的舞台,团结了一大批互联网投资人、创业者等企业、团体支持参与乡村建设,还提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首届乡贤论坛举办之后,先后有600多家各行各业的企业、科研机构到省村镇协会沟通如何参与乡村建设,目前协会会员已经不以传统的镇、村和住建类企业为主,还包括文化、旅游、互联网、农业、投资等各类企业,为乡村建设赢得了更多社会助力。社会力量的参与,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深入乡村,与农民群众交朋友,贡献自己的知识与技术,把乡村过去不起眼的东西变得有价值,乡村的新鲜事越来越多。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将孝昌县王店镇的一个贫困村——磨山村作为基地,研究艺术复兴乡村,帮助农民提高石雕技艺,其中有一个石盘以5万元成交。农民感叹:没想到自己的破手艺还这么值钱,对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我们将加大宣传作为强化公众参与的重要工作,开设了乡建大讲堂,实现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宣传进基层、进党校、进高校。在示范引导方面,着眼于提升乡村建设整体水平,重点研究“没娘抱的孩子”怎么办,针对普通意义上的村庄研究可复制推广的办法,要求示范项目“投资少、成效好、可复制、能持续”,能让广大的村庄“明方向、懂方法、增信心”。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和乡村规划建设实践,基层干部群众“精气神”得到极大提振。村庄规划整治的初期,大家一般只是奔着干净、整洁的环境面貌而去,但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级干部群众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很多地区通过有效引导方式,让农民参与编制规划、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这个过程中,通过共同谋划蓝图、反复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大家一起劳动,使干群关系得到缓和,干群联系更加紧密,党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原本废弃的一砖一瓦都得到有效利用,用较少的投入换来较大的变化,农民的信心不断增强,热爱集体、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乡村治安逐步好转,文明新风逐步形成,公序良俗得以确立,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过去基层的同志来省里,一般都是讲客观困难,寻求支持,现在大家更愿意讨论怎么做,“等、靠、要”的思想得到转变,“先动手、后伸手、不空手”的要求正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得到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