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要的实用知识:怎样获取干货”

重要的实用知识:怎样获取干货”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干货”即不带水分的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比如,告诉人们减肥有好处的文章不是“干货”,提供具体的减肥方案的是“干货”。当然,完全干巴巴地讲解实用知识也是不受浅阅读用户支持的,所以怎样包装“干货”也是一门可以当成“干货”来写的话题。“干货”的第二个特征是专业性。这是“干货”类内容中质量最高的一种,受到许多网友的喜爱。

重要的实用知识:怎样获取干货”

关键词:浅阅读;“干货”;用户阅读喜好

这是一个浅阅读时代。人们更热衷于阅读没有什么深度的娱乐文章,搜集简单、好懂的碎片化知识,而不太喜欢看严肃、厚重的内容,也不重视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这个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中国,欧美国家也出现过。根本原因是工业文明催生了大量可复制的文化消费品,大众接触的文章书籍种类繁多,从而由缓慢的深阅读习惯向追求短时间内获得简单实用信息的浅阅读习惯转化。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出现让文化消费品的制作与发行更加便利,让大众更加目不暇接。于是浅阅读习惯成为当前市场的主流。

所以,为了争夺市场受众,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体都把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浅阅读型产品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浅阅读的具体表现有:1.阅读时更追求感官刺激而很少做认真思考;2.阅读时经常跳跃着看,很少有耐心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阅读。前者对应了大众的娱乐需求,越有娱乐性的内容越能引发感官刺激,让读者产生愉悦感;后者则对应了大众的求知愿望,读者跳着看是因为不想把精力放在论证过程上,只想知道最终答案与对策。

其实,这两种习惯是针对信息过载压力的应激反应。为了掌握更大范围的信息,人们改变固有信息接收方式,舍弃深度而扩展广度。可是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只能让读者理解碎片化的表面上的信息,不可避免地降低了阅读质量与效率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朋友圈里转发的文章有几篇是真正看完的?收藏科普知识帖又有多少内容能真正记住?“贪多嚼不烂”的浅阅读越流行,人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就下降得越厉害,更容易被不正确的知识误导。对于这种趋势,人们又产生了另一种应激反应——追求“干货”。

这里说的“干货”不是指风干或晒干的食品,而是一个电子商务术语。“干货”即不带水分的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新媒体上发布的大量内容都不是“干货”,比如大部分心灵鸡汤类励志文,只是用小故事讲大道理,读者看完以后能改变心情,但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干货”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实用性,要么是源于实践的经验之谈,要么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告诉人们减肥有好处的文章不是“干货”,提供具体的减肥方案的是“干货”。不管讲不讲道理,掉不掉书袋,只要有操作办法的就是“干货”,没有的就是注水文。当然,完全干巴巴地讲解实用知识也是不受浅阅读用户支持的,所以怎样包装“干货”也是一门可以当成“干货”来写的话题。

“干货”的第二个特征是专业性。在新媒体平台无处不在的今天,专业人士也有了更多向大众传播知识的渠道。比如,浙江大学苏德矿教授就在个人新浪微博上向广大网友普及高等数学知识,传授做题与学习的技巧。各行各业都有专业人士写长篇科普文,向大家讲述某个行业的生活常识。这是“干货”类内容中质量最高的一种,受到许多网友的喜爱。

因此,许多新媒体运营团队在制作特定内容时都会在标题上写明“干货”或“科普”等字样,提示粉丝们注意阅读里面的科普知识。当然,由于专业背景与个人水平的差异,这些“科普帖”里的“干货”质量有高有低。

浅阅读习惯与“干货”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体两面。没有浅阅读习惯,就不会出现大量碎片化的肤浅内容。而水分十足的碎片化内容只能满足读者娱乐消遣的需求,而不能满足读者增长见识的需求。于是包含更大信息量的“干货”就应运而生。

说到底,“干货”还是一种顺应浅阅读潮流的碎片化信息,只不过内容制作者本身具有深阅读与深思考能力,把本该用长篇大论表达的深阅读内容打碎重组成便于浅阅读的碎片化知识集合。

如果企业新媒体想吸引更多粉丝的注意力,就不能只是发一些“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类的心灵鸡汤段子,而应该下功夫制作一些信息量丰富的“干货”类内容。比如,讲述一个大家不太了解的传奇故事(往往跟当时的热点消息或企业品牌本身有关系),或者传播一个大家不熟悉的小知识。假如新媒体平台发的内容兼具娱乐性与知识性,就有可能会因为大受粉丝欢迎而成为热门帖子。(www.xing528.com)

所以,我们不必过分感慨深阅读的式微,也不必去思考怎样逆转浅阅读潮流,而是应该与时俱进,顺应世事变迁。在制作内容时注意配合广大读者跳跃式、碎片化、视觉化的浅阅读习惯。

那么,企业新媒体应该制作哪些“干货”呢?这个问题得结合当前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喜好来看。唯有这样才能制作出最受欢迎的内容,在读者注意力资源的争夺战中赢得先机。

腾讯集团旗下的专业案例与数据分析机构——企鹅智酷在2014年9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微信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发现了以下现象:

调查项目一:平均每天阅读文章的数量。

其中,平均每天读1篇文章的用户占总数的23%,每天读2篇文章的占15%,每天读3篇文章的占11%,每天读4篇文章的占9%,每天读5篇文章的占7%,每天读6~10篇文章的占20%,每天读10~20篇文章的占11%,每天读20篇以上的占4%。可见不同用户平均每天阅读文章的数量差异较大,但阅读3~20篇文章的用户占了总人数的58%。中国微信用户平均每天的文章阅读数量为5.86篇。

调查项目二:微信用户阅读公众号内容的渠道。

直接从订阅公众号里挑文章看的微信用户只有20%,而80%的人是先从朋友圈转发里看到公众号的内容,然后再点进去仔细阅读。由此可见,朋友圈转发对公众号内容传播的贡献力度非常大。假如公众号的“干货”太少,订阅的粉丝也不会提供多少阅读数。

调查项目三:微信公众号各类文章的阅读量。

截止至2014年9月,微信公众号中阅读量过亿的文章有七大类型。阅读量最高的是情感资讯类文章,人气高达2.4亿。其次是养生知识类文章,人气高达2.1亿。政法新闻排第三,人气达到了1.9亿。企业管理类文章的人气达到了1.2亿。国内旅游相关信息的人气也是1.2亿。财经新闻的人气与前两者相同。最后是烹饪类实用知识,人气也有1亿。其他类文章的人气在当时都低于这个水平。这组数据到现在肯定有了很大增长,但微信公众号受欢迎文章类型还维持着这个格局。由此可见,情感资讯、健康养生知识、政法新闻最受大众欢迎,尤其是前两者最容易被用户分享到朋友圈。

调查项目四:微信用户文章的转发情况。

有61%的微信用户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后会转发到朋友圈,39%的用户直接转发给自己的若干好友。可见用户分享文章的目标性较强。最容易吸引用户转发的内容有五种类型:积极阳光的内容(如心灵励志文)、让人愤慨或恐惧的内容(如负面报道)、表现自己消息灵通的内容(如很多“内部消息”)、简单实用的生活知识(如食谱健身技巧、医药知识)以及故事性内容(如某个名人的故事)。

由此可见,企业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分享人气最高的三类文章,甚至主动制作同类“干货”。这样一来,粉丝就会提高对企业新媒体的关注度,从这个渠道获取更多娱乐信息与实用的“干货”。久而久之,企业与粉丝用户之间的信任度就会越来越高。大家感情好了,消费者就能放心地“买买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