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成果与发展模式

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成果与发展模式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及特色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难免提及中上游地区的小流域经济和沟域经济,[2]长江自西向东,流域范围广,地形地势条件多样化,尤其是上游地区多山,河流的走势比较复杂。长江经济带农业的发展模式可谓多样,小流域经济和沟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其特色,主要集中于中上游。三峡库区林、茶、药等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三峡库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

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成果与发展模式

特色农业的发展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是颇有裨益。谈及特色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难免提及中上游地区的小流域经济和沟域经济,[2]长江自西向东,流域范围广,地形地势条件多样化,尤其是上游地区多山,河流的走势比较复杂。近年来,长江的水土流失问题比较严重,沿线农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小流域农业和沟域农业的发展恰恰是针对这样的发展条件而探索出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小流域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流域范围内,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将该地区独特的环境资源以及区位和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面对市场的需求,在自身条件范围之内生产本流域内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质特色产品。这不仅是当地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而且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有一定的治理作用,它将农业的市场化生产与生态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谓小流域与特色农业的结合。

与小流域经济相对应的是沟域经济,这种经济就是立足于山区沟域的自然条件,结合其社会和文化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并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目的。[3]沟域经济的发展范围主要是指流域内的山区沟域内,因发展区域有限,所以集中性强,在发展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治理、种植业养殖业和地域民俗文化集于一体,甚至部分地区还有生态观光的发展。整个沟域是一体的,以循环可持续为发展目标,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流域内特色农业的发展发挥到最佳水平。长江经济带农业的发展模式可谓多样,小流域经济和沟域经济的发展也是其特色,主要集中于中上游。下游经济发展水平高,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有着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中上游的农业发展还需要继续探索合理的发展模式,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论及长江经济带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个话题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三峡库区生态农业的发展。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乐观,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形势都是比较严峻的,因此这一地区农业的发展仍然以资源节约的思路为指导,通过工程技术等方式充分合理地有效利用资源,在粮食种植业方面首先要做到自给。[4]在瓜果蔬菜方面,三峡库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优势明显,不仅水果蔬菜产量大,而且质量高,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同时,库区的农民有着丰富的果蔬种植经验,并且还拥有极高的生产积极性,这对果蔬的种植发展而言可谓极大的福音。[5]当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必要的,水果蔬菜品种的改良是果蔬种植发展的长期工程,标准化、绿色化是该地区瓜果蔬菜生产应该坚持的目标。(www.xing528.com)

对于三峡库区经济型林业的发展,我们要重视,虽然它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可进步空间还是很大。三峡库区林、茶、药等生态经济型林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助于三峡库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经济林的集约化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有助于水土流失的治理,而且山地生态系统可以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恢复。三峡库区一个非常切实的问题就是农民的贫困问题,相比较长江流域其他地区,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偏低,农村经济的发展急需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经济型林业和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较快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极为明显,经济效益极为可观。

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人口与粮食的矛盾仍需进一步解决。三峡库区种植业的发展是解决三峡库区农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选择,若要实现库区的快速发展,必须结合市场的需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将地域资源优势充分地发挥,对下游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加以引用,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