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发展策略及宣传工作

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发展策略及宣传工作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经济带发展特色农业旨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于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的发展,宣传工作是必要的,这样能够让广大农民以及居民对特色农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长江经济带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对生物科学技术的需求是极为迫切的,加大生物科技的研发和使用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发展策略及宣传工作

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成绩为日后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经验,但是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市场原则和效益原则。[13]市场是出发点,满足市场需要才可以将特色农业做大做强,效益是目的,增加农民和经营者收入是最终的目标。长江经济带发展特色农业旨在提高农民收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对于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的发展,宣传工作是必要的,这样能够让广大农民以及居民对特色农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政府作为特色农业推行的中坚力量,对特色农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一件好事。特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必须在着手之前有一个宏观的战略布局,认真规划,切忌走上传统农业老式发展道路。[14]

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已经入轨,就目前的发展成果看来,科技在整个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常言道科技乃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特色农业得以发展的支撑。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的发展并不均衡,就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科技水平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加大科技投入是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农业的发展大多数还停留在尝试与摸索阶段,许多技术还存在缺陷,肥料与品种的开发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已研发出的技术和产品由于成本较高,使用范围有限,推广起来难度较大。

特色农业科技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农业生物科技技术,这项技术是推进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作物的病虫控制,水稻的基因改良等。农作物常年轮番种植,极为单一,农田的病虫对农作物的侵蚀逐渐加深,农作物对其免疫力不断下降,为了保证生产力,农作物需要用药,但是农药使用不当,其残留不仅对人体,而且对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性,这就要求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落到实处。力求做到农作物品种技术的改良,农作物病虫免疫力的提高,在生物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将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向更高的层次。长江经济带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对生物科学技术的需求是极为迫切的,加大生物科技的研发和使用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特色农业的发展还需要一套健全完整的管理体系,政府作为重要的参与者,要积极参与管理体制的建设,根据具体的情况将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并且结合特色农业具体的发展情况出台相应的生态法规,做到特色农业的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兼顾生态效益。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发展在体系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参考相应的工业体系制度建设成果,将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力量积极调动起来。(www.xing528.com)

特色农业不能简单地独自发展,要想拥有更强的发展潜力和更广阔的市场,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农业的经济结构和经营模式需要多层次化发展,集约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有助于农业更加特色化发展,[15]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中上游地区林业和牧业的结合,整个农产品加工、销售与服务的结合,特色农业与服务业的结合发展无形中增加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道理同样适合特色农业的发展。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特色农业的发展仅仅有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品牌建设是特色农业进驻市场的头号任务,在供过于求的消费领域里,消费者重视品牌,在他们看来品牌是质量与信誉的代表,所以说,品牌某种程度上就是产品进驻市场的入场券。当然品牌不是叫响的,在科技、管理、技术等层面的综合努力下,产品质量能得到保证,品牌建设工作则可谓水到渠成。品牌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而且有助于产品进驻国际市场。长江经济带特色农业的发展,最初应立足于本地区,充分占有以长三角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市场,然后向全国推进。

特色农业的发展仅仅将目光着眼于国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只有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外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才有可能为我们吸收和使用。[16]特色农业进驻国际市场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标准化生产,同时标准化生产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有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秩序的稳定以及农产品生产信誉的保证,同时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收入增加为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