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失衡与变动:经济变动下的交易应对策略

失衡与变动:经济变动下的交易应对策略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促成均衡的原因之中,隐藏着失衡的种子。失衡了,不要紧,随机应变就是了。只要不超出一定的范围或程度,变动应当都是可以接受的。然后,发生了某种经济变动,有关情况传导到了交易的现场。通常,各种微小的变动本身都在“习惯”的预期之中,所以买卖双方都可能只是被动地适应这种变动,调整价格,然后继续如常交易。这就导致了,价格虽然起起伏伏,但交易的节奏、规模与各种场景却大致不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投机者没有活动的空间。

失衡与变动:经济变动下的交易应对策略

促成均衡的原因之中,隐藏着失衡的种子。只有我们正确地理解了均衡是如何实现的,才能理解甚至预见到失衡的发生,才能解释经济的演变、危机与增长。失衡与均衡应当放在一起一并加以研究,因为它们都是可以实际存在的状态,并且都在一个逻辑统一的框架之内。

还是先从“对冲”讲起。在传统和习惯的底子上,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前文已指出,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的微观变动都会相互对冲掉,以致整体经济大体上仍然可以保持平衡。其中的原因在于,人的个性与行为模式的变化是缓慢发生的,一个人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完全陌生,以致他的朋友完全不认识他了。可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又怎么能够期待各种正反面的因素恰好可以完全地、精确地、毫无保留地彼此对冲掉、以致宏观经济表现得纹丝不动呢?行为既然是循规蹈矩的、比较盲目的,没有经过全体人员进行充分的商议,没有人在其中指挥;行为人既然已被接受为真实的、活生生的人,这个道理就是很容易理解的。各种因素对冲之后,我们必须假定,一般会产生一个余额。这个结论的可信度与对冲本身发生的可信度应当是一样的。谁要是坚持说这不可信,他就有义务提出相应的理由。

失衡了,不要紧,随机应变就是了。传统理论之所以无法容忍失衡,是因为在“完美理性”的预设之下,它不能接受失败和浪费。在算法世界中,失败与成功如影随形,“浪费”是不可避免的。人们经常面临的选择是,接受这种浪费,还是另一种。均衡与一定程度的失衡都是常态,它们分别或者共同存在于不同的时间和地域之中。过度地追求即期的平衡可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在此情况下,不如放任经济变动。只要不超出一定的范围或程度,变动应当都是可以接受的。“危机”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进行定义的,其与“正常状态”之间并无绝对的区分。所谓的“系统性的”一词,实际上也应当这样来理解。需要提醒读者一下,“均衡”这时只是意味着经济的稳定,“失衡”则意味着失去稳定,展开变动的过程;因此,关于均衡与失衡的讨论,只是意味着对稳定状态与变动过程进行对比研究,这并不代表一定存在着价值判断,或者在暗示哪一个必定“更好”。

鉴于新古典经济学尤其重视价格,我们就以价格为例,来说明经济变动的发生。

人们通常按照自己的习惯和频率进行商品买卖。由于生活一般总是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之间进行变换,所以就个人的层面来说,对商品的需求、从而商品交易是间歇性的,“交易”只是生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事件。由于单次购买消费品的金额一般很小,所以消费者通常总是遵从于自己的习惯做出决定,而不会煞费苦心。“习惯”代表着比较可靠的、行得通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有意的“安排”。只有在单次购买的金额较大时,当事人才会仔细地进行研究(当然,这种研究也是有限度的)。然后,发生了某种经济变动,有关情况传导到了交易的现场。通常,各种微小的变动本身都在“习惯”的预期之中(尽管可能未必预见到这种变动的具体种类与形式),所以买卖双方都可能只是被动地适应这种变动,调整价格,然后继续如常交易。这就导致了,价格虽然起起伏伏,但交易的节奏、规模与各种场景却大致不变。因为市场内的人口数目众多,又存在着异步性;货物不停地进出,买主你来我往,川流不息;所以就交易统计数据来说,价格变动会呈现出更为平滑的连续性。市场的观察者们看着市场的起起伏伏,似乎仅仅看到了价格的变动,并且有时候会惊讶和困惑于这种(甚至是循环的)变动。

动态理论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价格的变动为什么常常是持续的、多步走的过程,而不是“一步到位”式的一次性事件?这是区分真正的“动态”与“比较静态”的关键。这个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按照新古典的原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交易者要么在前次交易中就预见和考虑了所有的变动,要么在下一次的交易中就会充分吸收相应的经济变动,从而使得静态性继续得以维持。例如,某个涨价过程既然开始了,为什么不按那个“一次到位”的价格进行成交呢?卖家为什么还要在这个过程的最低价与最高价之间分多次进行交易呢?为什么要忍受这样的损失呢?或者说,投机者们为什么不行动呢?为什么不进行囤积尔后再一次性地进行抛售呢?(www.xing528.com)

如同3.6.2 所提及的,造成上述状况的一个基础性的原因就是时间的或情境的因素:消费与生产每天都要进行,而不能仅仅集中在某一个时刻进行,否则,就会发生额外的代价。大自然按照一定的速度循环流转,人的身心状况与生活节奏按照一定的速度循环流转,这就造成了商品交易活动也必须相应地按照一定的速度循环流转。个人不能把一个星期的用餐全部集中在一顿完成,而其他时候绝食;企业也难以把连续的生产集中在某一个时刻进行,而其他时候歇业。这就是说,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沿着时间序列大致均匀地分布的,需要当事人也沿着时间序列分别予以满足。同样地,用来满足目的的资源也是沿着时间序列大致均匀地、连续地提供的。要想把它们都集中在某一个单一的情境中,则消费者要么挨饿,要么“吃撑”;而企业则往往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即使勉强做到了,也要付出各种可以想见的额外代价。

但这并不意味着投机者没有活动的空间。投机者可以进行囤积或者延迟购买,从而从中渔利。不过,投机的困难首先在于,对前景的预测常常是不确定的。价格的上涨并不意味着将会继续上涨,还可能预示着下跌。“市场价格”其实是一个较大范围内的统计数据,所以,这样的“事实”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甚至在事后才能得到确认。投机者每天都面临着做多或者做空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投机活动不能人人都去进行,否则就会发生“自我证实”或者“自我证伪”的问题,市场走势就会显著不同于先前的预测。这个关键的因素导致了,投机者通常只是一小部分人,而他们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性(包括情境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的规模与频率上进行投机活动。他们的收益通常不如前一部分人那样稳定(有时难免要承受较大的亏损)。他们既会形成不同于前者的企业结构与营业模式,其中的当事人还会形成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性格。而大多数“我行我素”的普通人,并非不知道投机者的存在,而是任由他们存在。普通人从前辈那里所受到的教育是:本分人自有本分人的福气。——这里显然存在着基于相互依赖性而产生的某种均衡。

一个必然的结论是,由上述两部分人混合而成的市场,既会连续地运转和波动,也会在较少的情况下发生行情的爆发或者崩溃。后两种情形即指通常所谓的“失衡”。行情的爆发一般由囤积活动的加剧与相互加强而引起。它通常起始于当事人共识的形成与市场前景的“明朗化”——实则含有误会、欺骗与夸张的成分。鉴于这些原因,由此引起的繁荣通常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而是要求一个与之相反的过程进行对应。后者即是崩溃和危机。这样的“折腾”干扰了“本分人”的生活,于是风险厌恶情绪升起,追求稳定的努力出现。投机者并不总是消极因素,他们有时候是先知先觉的。然而,无论他们的观点对与错,在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必须屈从于由大众控制的市场,而只能(随着大众关于危机记忆的衰退)在较少的时候掀起风浪。

当然,算法理论同时可以告诉我们,周期中虽然含有循环的成分,但绝不会是简单的重复。导致失衡的冲击往往只有在局部的模型中才是“冲击”,而从更广的经济社会层面来看,大都是某些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例如,创新就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持续的过程。积累与创新的机制导致“均衡-失衡”的话语只能应用于局部领域;倘若应用于全局,就犯下了根本性的错误。经济社会持续地向着无穷的、又有些无知的未来进行单向的扩张,秩序只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就可以了。秩序只需要达到保证经济流量在总体上(或大多数情况下)呈现为正循环的地步,风险、危机与倒退从根本上是难以完全消除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