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区位理论和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梯度转移论起源于弗农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经后人发展成为现在的区域梯度理论。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且大部分与我国的实际相联系,用来指导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协调发展规律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是在区域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它又包括这两部分理论。

1.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区域经济理论自从成熟的那一天起,就被各国广泛应用,这也推动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区域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

(1)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区位理论和区域分工理论。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四大有代表性的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利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和后继者创立的市场区位论,前两个被称为古典区位理论,后两个被称为近代区位理论。与区位理论同时期发展起来的还有区域分工理论,其代表人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分工理论的核心是绝对成本理论和成本区位优势理论。区域分工理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其许多合理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但这种理论也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忽视了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复杂性,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等。区域分工理论尽管有其缺陷,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但它为后来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早期的经济增长思想主要有重商主义货币积累思想,重农主义代表人魁奈的农业发展思想,威廉·配第的分工思想,大卫·李嘉图的工资利润和地租之间关系的思想等。这些理论虽然是早期的经济增长思想,没有对各个增长因素进行具体的数量方面的研究,缺乏实践性,但为以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由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普遍问题,所以对其研究者较多,成果也较为显著。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本与储蓄,以马歇尔、索洛维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无法解释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的差距问题。此外,库兹涅茨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出了各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这一成果对于范围较小的区域同样适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卢卡斯英国学者斯科特等人提出了新增长理论,其要点是知识可以加速科技进步,并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也可以导致区域的经济差异,同时可以解释区域的协调发展问题。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的一些假设脱离实际:库兹涅茨对历史统计资料进行纵向的长期趋势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受统计资料的限制;罗默·卢卡斯等的理论不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但某些结论还是很有启发性和借鉴意义的,所有这些理论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思想在指导区域经济工作中起重要作用。

(3)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分为均衡理论与非均衡理论。均衡理论由罗森斯坦-罗丹和诺克斯提出,其基本观点是,要求各个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即在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均衡发展。其中产业均衡发展理论强调在区域间及其区域内部对各个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使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部门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由赫希曼提出,该理论认为应多在基础较好的产业或区域进行重点投资,以带动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强调社会经济发展要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不能平均使用经济要素。虽然这两种理论各有优劣,但在目前,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中居于优势。

增长极理论属于非均衡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最早提出的。布代维尔、缪尔达尔、赫希曼等人对增长极理论进行了完善。该理论认为:“有某些城市、产业、企业率先得到发展,通过他们将资本、人口、技术等重要的生产要素高度集中起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形成较高的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由此就能形成一种极强的经济扩散和辐射效应,从而对周边地区的生产和消费产生拉动作用,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的局限性是单纯地增长及过分地依赖外部力量,并在实际后果上反而使区域差距扩大。它的定位带有盲目性,其位置的选择不是建立在自身发展潜力和周围地区的需求上。尽管它有某些缺陷,但仍不失为发展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之一。

区域经济梯度转移论起源于弗农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经后人发展成为现在的区域梯度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该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及其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区域各个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主导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因此主张按照产业结构的优劣来划分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处于创新阶段的称为高梯度地区,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期的属于低梯度地区:创新活动是由高梯度地区通过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这种理论虽然注意到了周边落后地区的发展,但毕竟极化效应所起的作用大于扩展效应所起的效应,地区差距的扩大不可避免。

(4)我国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

以上主要是国外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我国也结合具体的国情,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研究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的强调区域重点发展的理论,其代表人有夏禹龙和冯之浚(1982)、陆大道(1985)等;二是以均衡理论为基础研究东西差距问题,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其代表人有晏学峰(1986)、徐炳文(1985)、陈传康(1987)、戴晔(1988)等。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且大部分与我国的实际相联系,用来指导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但不足之处是我国在理论创新方面较差,大部分多用旧理论来解释新内容。

2.经济发展理论(www.xing528.com)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经济发展理论,它包括古典经济发展理论和现代经济发展理论。

(1)古典经济发展理论

①威廉·配第的经济发展思想

威廉·配第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思想主要有:劳动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有助于财富的增长;增加人口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只能是土地与劳动者两个因素,“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各产业的比例将会变动。威廉·配第的经济发展思想只是经济发展思想的雏形。

②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

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区别于总量生产意义上的、按人均计算的人均产量的概念,分析了总量财富与人均财富的关系,他所指的财富与现代意义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有相似之处。亚当·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增加。他主张用市场价格机制“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活动。亚当·斯密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贡献是论述了经济发展的数量,而它们又涉及经济素质和经济结构方面。

③马歇尔的经济发展思想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不再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只关心在既定的人口和技术水平下有关的收入分配、价值理论和一般均衡等短期问题,认为储蓄率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经济发展是渐进的、演化的,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和谐的。

古典经济发展理论只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雏形,甚至对经济发展的内涵还没有形成比较准确的定义。但它对经济增长的分析、对经济发展运行机制的分析和对相关要素的分析对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现代经济发展理论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是在经济增长理论和古典经济发展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广大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经济发展的含义是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争论中形成的: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代表人是阿尔德曼(1961);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应当与经济增长相互区别,这方面的代表人是赫立克、金德尔伯格、哈根(1983)和日本经济学家鸟居泰彦(1971)。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产生到6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关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问题的主要看法,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唯资本积累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化论。由于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出现种种问题,而经济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却取得了进步,从而引起发展经济学家的思考。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走市场经济道路。其理论为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新分析市场调节功能、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外贸的作用等。这一阶段由于受现实状况的影响而受冷落,进入“沉寂”阶段。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促进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入发展,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强调制度的根源性、制度是动力源泉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这一阶段由于更贴近实际、更能对现有问题进行解释,所以又重新被经济理论界与政策界所重视。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对研究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问题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和指导作用。

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度量研究

除了对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外,国外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度量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度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统计度量。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度量主要有两个思路:一是由柯林·克拉克与阿伦·费雪建立的经济部门分析思路,该思路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可被视为结构变化与部门更替的过程,就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论,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地区的相对增长通常同其经济结构的变化相联系;二是埃德加与约瑟夫·费雪建立的经济阶段分析思路,主要论点是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自然经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同时,经济发展的阶段本身也就决定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相应的度量问题。

一般来说,从统计上度量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指标主要有经济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系数。区域经济发展的度量为人们提供了从定量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工具,并且研究方法可以被其他研究者所借鉴。但不论从经济部门分析,还是从经济阶段分析,这种度量方法都是利用一两个指标量来代表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缺乏全面性,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并且复杂多变的今天,这种方法的适用性受到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