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府“组合拳”精准宏观调控成果显著!

政府“组合拳”精准宏观调控成果显著!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政府采取了“组合拳”式的调控手段,使我国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高位运行。2012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面临三期叠加阶段,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供给侧,主要体现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政府“组合拳”精准宏观调控成果显著!

该阶段从199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以及当前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明确、手段措施精准、效果相对明显。依照不同时期的调控目标和政策松紧情况分为三个时期(见图15-3)。

第一个时期:1998—2003年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组合使用(财政政策各部分之间的配合: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调整税收、减税)。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物价下降等现象,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通货紧缩。为了克服危机的不利影响,政府从1998年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宏观调控,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一直持续到2002年,使GDP增长速度由1998年的7.8%提高到2002年的9.1%,CPI指数由1998年的0.8%上升到2003年的1.2%(见图15-3),推动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图15-3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宏观经济运行及调控情形

第二个时期:2004—2007年,财政政策逐步由积极转向稳健,实行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2003年下半年,部分行业投资出现局部过热,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缓解物价上涨压力,政府确定了“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宏观调控原则,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采取有保有压的经济政策。2004年中央宏观调控的力度再次加大,宏观调控措施得到迅速落实,投资过热、盲目扩张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使经济进入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期。随后,我国经济虽然在适度区间运行,但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较大,通胀压力显现,房地产投资过热,宏观经济结构问题、局部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政府采取了“组合拳”式的调控手段,使我国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高位运行。

2007年,为了应对2006年出现的局部过热,宏观调控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上调整为适度从紧,且采取微调模式,有效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情况发生。(www.xing528.com)

第三个时期:2008年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双松政策。2008年上半年,双防:防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通货膨胀。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加深,世界经济放缓,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受到影响,政府提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开始步入下行轨道,面临通货紧缩风险,出口大幅下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就业困难,农民工返乡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及时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4万亿投资计划付诸实施,信贷扩张较快,及时遏制了经济的进一步下滑,为“保8”(GDP增长率保持在8%)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009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加大对民生投资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减税;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信贷规模,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实行差别化货币政策。其中,2008年9月以后,央行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4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积极扩张的调控政策使中国经济成功摆脱了衰退和通缩,但却加剧了此前经济中一直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比如,存在国企和民企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国企和民企处于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地方政府深入参与经济活动,但是面临财权和事权不匹配、GDP锦标赛、预算软约束、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城镇化进程推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货币超发、土地财政、缺乏长效机制等因素共同推动房价大幅上涨,等等。

2010年中国经济发生严重通胀,GDP增速也自此一路下滑,并且出现产能过剩、僵尸企业、杠杆高企等一系列问题。因此,2010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财政政策调结构惠民生。2011年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回归稳健。2012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主要特征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面临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阶段,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供给侧,主要体现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试图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同时需求侧注重总量管理,经济基本保持平稳发展(见图15-3)。

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下行,主要受美联储加息中美贸易战、财政整顿、金融去杠杆、房地产调控等内外部因素叠加的影响。政策已调整为强化逆周期调节,央行降准、财政部出台新的减税降费举措、发改委稳定汽车等消费,政策持续转暖。2018年至2020年,货币政策包括宽货币、宽信用金融监管结构性放松;财政政策包括上调赤字率,减税降费,基建补短板;结构性改革为“做减法”转向“做加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和去库存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去杠杆转向稳杠杆,政策重心会加大降成本和补短板)。

总结来看,1998年以来的”精准”式宏观调控,使得我国宏观经济能够抵御国内国际经济和金融风险,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松紧配合使用,有效地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在全球众多经济体中能够保持健康、持续增长,国家和居民财富收入增长,彰显了中国政府和执政党掌控经济的强大能力。[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