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县全面推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成果

我县全面推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成果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各级干部在推行“大包干”工作中存有四个问题。后留名府公社首批推行大包干的两个村,是大而穷的北马村和南庄头村共15个生产小队做试点。推行“大包干”农民耕种场景1981年2月12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在研究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时,仍强调在较好的和中间状态的队应提倡实行“几统一”下的责任到劳、联产计酬责任制。到4月底,全省实行不同形式责任制的生产队约占全省总队数的96%。

我县全面推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成果

为贯彻落实中央75号文件精神,河北省委发出《关于深入传达和讨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今年75号文件,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衡水地委也作了相应安排,我县县委、县革委要求各公社选择基础较差、土地较多、生产小队较多的大队先行一步,推行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整个推行过程之初,县里没有印发红头文件,主要由县委农工部掌握政策,做好具体工作,让每个公社根据多数社员意愿,确定至少一个生产大队搞试点。时间都是1980年12月底至1981年1月,以公社党委的名义,向县委写出书面申请,然后由县委农工部代县委回复后实行。全县33个公社中,杜桥等4个公社各自确定了一个大队试行;十王殿公社最多,在7个大队中试行。其他公社确定了1至6个不等的试行大队。当时,各级干部在推行“大包干”工作中存有四个问题。一是不理解、想不通而不想搞。错误地认为“大包干”是“分田单干”的资本主义,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解散生产队,回到旧社会”等。二是怕失掉权力而不愿搞。错误地认为,“分田单干,干部靠边站”,大队干部怕失掉指挥一切的权力。三是怕重犯错误而不敢搞。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有的以前因此挨过批斗,心有余悸,怕搞“大包干”是“倒退”,而再挨批斗。四是没经验不会搞。

1979年9月到1981年9月,我有幸在后留名府公社直接参与了责任制推行。当时,公社党委书记是李同州,北马村的党支部书记是马金才,我作为公社干部分包北马村两年。后留名府公社首批推行大包干的两个村,是大而穷的北马村和南庄头村共15个生产小队做试点。我分包的北马村大队8个生产队,其中3个生产队迫切要求包干到户,我们向公社写了申请,公社党委给县委的报告原文是:

关于对马村大队第二、三、四生产队实行包干到户的请示报告

县委:

我公社马村大队第二、三、四生产队在当前落实中央75号文件中,干部社员要求包干到户,现将三个生产队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第二生产队现有18户,67人,男女劳力33人,耕地193亩,其中粮田139亩,牲畜7头,大车一辆,机井1/2眼,尚未配套。

第三生产队现有12户,59人,劳力28人,耕地179亩,其中粮田120亩,牲畜6头,大车1/2辆,机井1/2眼,尚未配套。

第四生产队38户,166人,劳力41人,耕地454亩,其中粮田355亩,牲畜12头,大车2辆,机井1眼。

二、干部经常撂挑,社员外出不愿参加集体劳动

第二生产队和第三生产队是原二队分队而产生的,这个生产队五年来换了四次班子,1979年分队后,二队队长长期撂挑不干,三队没有队长,由大队妇联主任长期兼任,第四生产队虽然班子健全,但是一个软班子,社员心散,不服从领导,这三个生产队青壮劳力都外出。

第三生产队12户人家,户户都有外出人,根据统计,这三个生产队的102名男女劳力,外出做买卖就有55人,因此影响了生产。土地年复一年不能平整,今秋种麦时,仅浇了50亩地,给生产队带来很大损失。

三、年年吃统销,债务累累(www.xing528.com)

由于干部撂挑,社员心散,粮食产量一直低而不稳,第二、三生产队在1978年农业大丰收的情况下,两个生产队的粮食总产仅有51400斤,吃国家统销粮2000斤。自1975年以来,纯吃国家统销粮53900斤,欠国家贷款4260元,外债1000元,人均近50元。第四生产队自1975年以来,吃国家统销粮47800斤,欠国家贷款4725元,由于没有工副业,这些债务无力偿还,成为全社有名的三靠队。

根据上述情况,经公社党委研究,同意马村干部社员包干到户的要求,报请县委批示。

中共留府公社委员会

一九八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1981年1月6日至2月11日期间,县委农工部代县委给各公社做出批复,同意各公社上报的122个生产小队,实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据此,各生产小队和各户社员签订承包合同,合同内容明确规定了主要作物种植和生产指标,向国家交售粮、棉、油等统购和超购任务,上交生产队的公积金、公益金和干部、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等人员补助。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任务一年一订,也可以一订几年不变,后留名府公社是一订五年。到1981年2月,全县2075个生产小队,责任制已经落实的有1452个队,占全县总队数的70%,其中专业承包的101个队,占全县总队数的4.8%;联产计酬的987个队,占46.1%;定额包产的244个队,占11.7%;包产到户的35个队,占0.16%;包干到户的87个队,占0.41%。尚未落实的约占全县总队数的30%。

推行“大包干”农民耕种场景

1981年2月12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在研究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时,仍强调在较好的和中间状态的队应提倡实行“几统一”下的责任到劳、联产计酬责任制。贫困的边远山区和长期“三靠队”,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应予以支持。从全省范围看,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虽然进展较快,但处于中间状态以上的条件好的村,还没有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责任制。到4月底,全省实行不同形式责任制的生产队约占全省总队数的96%。其中,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的约占47%;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约占8%;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的占28%;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约占8%。这时,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同时,农、林、牧、副、渔和水利、机械、工业各行业责任制也逐步朝成龙配套方向发展。

1981年5月16日,河北省委批转了省委农村工作部《关于坚持常年抓农业生产责任制完善工作的意见》,充分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受贫困地区群众欢迎的责任制形式,要求各地加强领导,积极帮助搞好,群众要求几年不变的应予以支持。这时候,农村经济政策专家、国家农委副主任杜润生来河北农村调查,肯定了河北实行的统一经营下的包干到户是一个首创。他在5月22日召开的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干部会上说,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要尊重群众的意见,不要顶牛。这对我省农业生产责任制,特别是统一经营、包干到户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为贯彻省地委通知精神,促进责任制的落实,我县抽调了40多名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组成农村工作队,常年抓生产责任制。为统一县直单位干部职工对生产责任制的认识,县委组织县直各单位,抽调了123名干部,组成41个调查组,由47名部室委办局负责同志带队,于6月24日至7月10日,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这次大规模的调查活动,主要采取听、看、谈的方法,即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谈一谈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情况;深入农户、田间、作业组,看一看农村政策发挥的巨大作用,听一听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通过历时20多天的集中调查,各单位都掌握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通过面对面的悉心听取老百姓的意见,改变了人们对“双包”责任制的认识。县直各单位、各乡镇由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报告会,讲调查来的情况和典型事例,向干部职工进行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报告。请本单位家在农村的干部职工谈自己所在队和家庭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引导干部职工谈体会、摆认识,用中央文件精神统一大家的思想。期间,共举行座谈会、报告会60多次,50多名负责同志向干部职工做了报告,较好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

我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统一经营下的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二是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全奖全赔;三是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四是其他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比较受欢迎的是“双包”制,即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是生产队在“三不变” (即生产队集体所有制、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定产部分统一分配不变)的前提下,把全部农活和产量包到户,以地定产,以产定工;定产以内统一分配,超产归己,赔产则罚。包干到户是在生产队体制不变、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的前提下,把农田包干到户耕作,生产工具分到户管理使用或作价归户,实行分户经营,生产投资由户负责,不再进行统一分配,只承包上交任务,即“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我县大多数生产队实行的是统一经营下的大包干,这种方法简单,责任明确,易于为干部和社员群众所接受,正如群众所说的,“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社员多投资、多投肥、多投工,精耕细作的积极性,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尤其在那些人均土地多、原来亩产和征购基数低的社队,效果尤为明显。到1981年秋,我县实行小麦联产责任制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3%,其中实行统一经营下“大包干”的占82%。许多“三靠队”很快甩掉了落后帽子,由“三靠”变成“三增” (增产、增收、增贡献),一些原来家底很穷的队,很快富了起来。据统计,全县1980年以前“三靠队”共392个,这年后实行联产责任制的384个,产量比往年增产一半以上,包括翻一番、翻两番的近336个,占“三靠队”的85.7%。特别是社员收入成倍增加,有的一年收入上千元。1981年秋后出现了一些一季收入千元户、万斤粮户,这是我县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社员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有的盖新房,有的添置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还有的买了电视机

1981年10月21日,我县印发了县委农工部《关于包产到户责任制试行办法》,提出了12条意见:①坚持生产队的经济主体地位;②合理划分承包土地;③加强牲畜、农具、固定资产管理;④机井的管理与使用;⑤农业机械的管理与使用;⑥林业管理;⑦搞好集体工副业的管理;⑧集体提取和各类人员的报酬;⑨照顾好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⑩加强财务管理;实行合同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农业生产责任制过程中,我县总结推广了洚河流公社宋屯大队解决农业生产责任制中10大具体问题的做法,推广了广川公社机井管理责任制的经验,杨院公社搞好确权发证、促进林业发展的经验。县里还多次召开大会进行工作推动和交流,全县农业生产责任制迅速发展起来。这时,人们对“统一经营、包干到户”又有了新认识,觉得这个办法把社员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成果直接联系起来,农户的自主权比以前大多了,从而发挥出很大威力。但是,“统一经营、包干到户”像联产到组、联产到劳一样,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只是对生产体制、计酬办法的一种改良,而“大包干(到户)”实际上是公有制条件下的分田单干加双层经营,是否定人民公社体制的一种改革,两者有本质区别。广大社员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农村改革期待着一个根本性转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