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地区畜禽肉类供需与进出口特征分析

台湾地区畜禽肉类供需与进出口特征分析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台湾地区畜禽肉类产品供需结构变化台湾地区消费者对畜禽肉类产品的需求结构较为稳定,猪肉、鸡肉、牛肉始终是台湾岛内民众消费量最大的肉类品种。(三)台湾地区畜禽肉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台湾畜牧业产品的进出口历史上经历了较大的波动。1996年之后,随着台湾口蹄疫疫病暴发,畜产品出口开始下降。大陆成为台湾地区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台湾地区畜禽肉类供需与进出口特征分析

(一)台湾地区畜禽肉类产品供需总量变化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毛猪、家禽等畜禽肉类养殖生产是以家庭副业的方式发展。之后,随着人均收入提升和地方当局加速农村建设,各种综合性计划开始出现,台湾肉类产业开始进入规模化农牧场发展时期。经历了产销流通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价格大幅波动之后,到80年代,当局开始调整策略,推行稳定产销价格、建立农会组织、解决养猪污染问题,加强计划生产等政策。

从供给来看,由于土地资源限制,台湾以围栏牧场为主要牧业养殖形式。目前,台湾畜禽肉类生产方式主要是以企业化的大型畜牧场、家禽饲养场为主,配合部分农家副业饲养。台湾畜禽肉类供应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市场供应总体稳定,但其中畜牧业(不含家禽)也存在从业家数减少和饲养量减少的问题。根据2010年台湾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农牧业家畜饲养家数为12432家,与2005年相比,除绵羊为本次普查新增之家畜外,各种家畜饲养家数均呈减少态势。其中以肉猪饲养家数减少最多,2010年普查结果为7633家,占全部农家61.4%,比2005年减少了13.7%,共减少1210家。种猪减少次之,饲养家数3956家,占31.8%,减少25家。肉羊饲养家数1474家,占11.9%,减少363家。同时,2010年平均每家年底饲养数量,除山猪、兔增加之外,其余家畜也呈现减少态势。2010年肉猪平均每家年底饲养数量为621头,减少160头;种猪平均每家饲养数量159头,减少60头;肉羊平均每家饲养数量68头,减少36头。

从需求来看,猪肉和禽肉是台湾人日常消费占比最大的两种肉类,高雄、屏东两个主要养猪业产地年屠宰头数可达1000万头。台湾人均占有猪肉量为60公斤,人均消费猪肉量为39.65公斤[3]。在台湾地方当局推广“酪农业”的倡导下,台湾牧场也成为休闲农业的执行者,如味全埔心牧场、花莲瑞穗农场、台东初鹿农场、清境农场等。

(二)台湾地区畜禽肉类产品供需结构变化(www.xing528.com)

台湾地区消费者对畜禽肉类产品的需求结构较为稳定,猪肉、鸡肉、牛肉始终是台湾岛内民众消费量最大的肉类品种。近年来,台湾消费者注重肉类产品的“风味、健康养生”理念,不断开发特色畜禽肉类产品。例如专门用香草中药饲养的“自然猪”“香草猪”,即便价格高于市场普通猪肉的4~5倍,依然受到市场欢迎。又如台湾消费者青睐的“土鸡肉”,烹饪调理考究,需求量也较大。

(三)台湾地区畜禽肉类产品进出口情况

台湾畜牧业产品的进出口历史上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如1990年到1995年,台湾畜产品出口一度从13.26亿美元上升到30.46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8.65%。这期间,在台湾农产品出口中,畜产品所占比例一直最大,1996年达到峰值,占到全部出口农产品比例56.35%。1996年之后,随着台湾口蹄疫疫病暴发,畜产品出口开始下降。水产品取代畜产品成为出口占比最大的农产品,畜产品在出口农产品中的比例占到约35%。畜产品中,活畜禽、肉类和皮革制品一直是畜产品出口的主力。同时,台湾的进口农产品中,谷类、油料和畜产品是重要的进口农产品。台湾注重支持地方良种选育,台湾地方猪种有桃源猪、顶双溪猪、美浓猪和南屿猪等,经过多年育种,目前台湾地区种猪出口超过进口,已经成为菲律宾、泰国、韩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种猪供应者。

海峡两岸签订ECFA和实现“大三通”后,台湾地区出口大陆的农产品总额从1997年的1456万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3.64亿美元,增长近25倍。大陆成为台湾地区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