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需匹配:反馈评价的特征与建筑遗产评价

供需匹配:反馈评价的特征与建筑遗产评价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从“供需匹配”的角度可以更为直观且科学地评价改造再利用的适用性和最终效果。而在建筑使用后评价领域,ASTM[12]评价方法体系正是以“供需匹配”为最大特征的评价体系,下文将引入此方法对近现代建筑遗产再利用完成效果的适用性进行二次评价与结果论证。

供需匹配:反馈评价的特征与建筑遗产评价

本书第5章中阐述的近现代建筑遗产再利用完成效果适用性评价作为一种反馈评价,通常在评价之初具有明确的研究假设,并且一般将业主、设计师、使用者、公众等多元主体对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具体需求和期望目标作为这样的假设和前提,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建筑改造后评价所做的工作就是将建筑的“供”与“需”二者之间进行对比匹配并作出相应判断的过程。这里的“需”包括愿望、倾向、诉求与目标等,其中一部分属于项目的实际功能需要以及相关法规章程规范标准的硬性规定,一部分体现了使用者的主观喜好和心理感受,一部分则来源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这里的“供”是指建筑呈现出来的属性,包括现状条件及价值特征等。在“供”“需”二者厘清之后对其进行适当的转换、对比以及匹配分析,便可反映出该建筑的“供”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需”的要求,评价结果便迎刃而解。假设我们需要将一座老厂房改造为餐厅,在改造前我们必须对建筑的现状和改造可能性作出评价,比如:老建筑的区位如何,是否能满足将来的商业需求?老建筑的面积多少,是否需要加层与扩建来达到新的餐厅的使用要求?老建筑的内部格局和流线布置如何,是否需要进行功能与交通的重新组织?老建筑的结构状况如何,是否需要适当的加固改造以满足新的荷载及稳定性的要求?老建筑的设施设备情况如何,是否需要全面更新以保证新的使用条件下物理环境的营造要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建筑的“供”“需”进行关联对比、匹配分析的过程。

可见,从“供需匹配”的角度可以更为直观且科学地评价改造再利用的适用性和最终效果。而在建筑使用后评价领域,ASTM[12]评价方法体系正是以“供需匹配”为最大特征的评价体系,下文将引入此方法对近现代建筑遗产再利用完成效果的适用性进行二次评价与结果论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