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能源贸易中的要素禀赋理论

能源贸易中的要素禀赋理论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经济学中,要素禀赋理论强调能源进口,鼓励降低能源关税。要素禀赋理论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是基于其导师赫克歇尔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能源贸易中的要素禀赋理论

现代经济学中,要素禀赋理论强调能源进口,鼓励降低能源关税。要素禀赋理论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1931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和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充实、修改和提高,完成了世界经济学坛的著作《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并提出“要素禀赋理论”。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是基于其导师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两国生产同一产品且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自产品的价格与产品的生产要素成本相关,生产成本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技术水平。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存在优势性差异,现代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供给和需求关系的表现,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导致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价格也存在差异。在不考虑生产技术水平差异的条件下,生产要素价格优势决定了该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成本具有相对优势。资源禀赋较好的国家,其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较低,资源禀赋较差的国家则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较高,导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出现。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各国应该出口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发挥其禀赋较大的资源优势,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依据H-O理论,关税可有效降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特别是保护性关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第一,在国内市场中,保护性关税缩小了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并增加了进口成本,对国际分工和专业效率的提高起到了负面作用;第二,在国际市场中,保护性关税客观上削弱了国际间贸易价格的均衡趋势,阻碍了国际的资本流动。因此改变保护性关税政策、实行合理科学的关税政策才能有效保护本国要素生产效率和促进国际分工,更好地使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解释并丰富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理论,开启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纪元。

新生产要素理论是建立在要素禀赋理论基础上的,赋予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的内涵。新生产要素理论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反论的观点,他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耗费大量资本,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基辛(D.B.Keesing)、凯南(P.B.Kenen)、舒尔茨(T.W.Schultz)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延伸,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格鲁伯(W.Gruber)、维农(R.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www.xing528.com)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本书将能源投入作为生产要素引入生产函数中,我国相较其他能源出口国,能源要素禀赋较差,自身能源生产成本较高,我国对于能源的进口有利于发挥本国禀赋优势,实现利益最大化。此外,降低能源关税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