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禀赋诱导技术变革论:理论解析

资源禀赋诱导技术变革论:理论解析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70年代,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曾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资源禀赋诱导技术变革论。“事实上,他们可能主要是受职业成就或社会承认这一动机所驱动。只有存在一个有效的刺激机制,使得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管理者获得物质上或名誉上奖励,这才是必要的。”

资源禀赋诱导技术变革论:理论解析

20世纪70年代,著名农业发展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曾提出了一个新的农业发展理论——资源禀赋诱导技术变革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农业增长选择怎样的技术进步道路,取决于该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选择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有效率的;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国家,选择生物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最佳的。

与新古典经济学和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不同,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把农业技术的变革过程看作是农业发展经济制度的内生变量,而不是独立于其他发展过程的外生变量。也就是说,农业技术的变化不是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自发进步的产物,而是人们对资源禀赋变化和需求增长的一种动态反应,即是人们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被称为资源禀赋诱导的技术变革理论。

他们认为,一个社会可以利用多种途径来实现农业的技术变革。由无弹性的土地供给对农业形成的制约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进步加以消除。由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带来的制约则可通过机械技术的进步解决。也就是说,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中相对丰富因而也是便宜的要素对相对稀缺因而也是昂贵的要素的替代。高产的作物品种就是作为促进化肥或其他投入品替代土地的一种重要投入而设计出来的,它能解除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对农业增长的制约。同样,在一种以劳动力相对稀缺为特点的经济中,土地和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最初可能是通过改进农用工具和机械而实现的。新技术本身不是劳动或土地的替代品,但它们却是起着催化剂作用的投入品,可以促进相对丰富的要素对稀缺要素的替代。他们借用了约翰·希克斯的定义把用来促进其他投入品对劳动替代的技术称作“劳动节约型”技术,把用来促进其他投入品对土地替代的技术称作“土地节约型”技术。为理论阐述方便,他们又进一步把机械技术作为“劳动节约型”,把生物和化学技术作为“土地节约型”技术。理由是机械技术是用来促进劳动和机械对劳动的替代,通常是土地替代劳动,因为由机械化带来的更高的劳均产量通常要求劳动者耕种更大面积的土地。而生物和化学技术是用来促进劳动和工业投入品对土地的替代。

技术变革的诱导机制的逻辑是建立在传统的厂商理论框架之中的。农业技术的变化是由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和产品需求的增长诱导的。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相对要素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当人口或人均收入增长对粮食需求增加时,生产粮食所需的要素投入的需求也会相应增长。当要素需求的增加面临不同的要素供给弹性时,相对要素价格就会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在一个人口密度较大,且人口增长速度居高不下,非农产业扩张速度相对较低的国家,土地相对于劳动变得越来越稀缺,那么,土地价格(地租)相对于劳动价格(工资)变得越来越高,于是,农业技术就会向替代相对价格较高的土地和使用相对价格较低的劳动的方向发展,即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应用将是土地节约和劳动使用型的,这种技术变革就是生物技术进步,它主要导致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而在一个人口密度较小,且非农产业的扩张速度相对人口增长速度较高的国家,劳动相对于土地变得更加稀缺了,于是,劳动的价格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不断上升,导致替代劳动的技术被不断地发明出来,并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这种技术变革就是机械技术进步,使得劳均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显然,这个逻辑成立要求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如果市场价格不能正确的反映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就可能与资源要素稀缺的实际状况不一致,这将意味着农业发展的低效率或无效率。不仅如此,诱导技术变革理论的技术创新诱导机制,还建立在公共机构的研究科学家和管理者,对资源禀赋和经济变化具有反应的基础之上。即理论还假定在农民、公共研究部门和私人提供农业投入品的供给厂商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效的相互影响,农民在相对价格变化的诱导下,去寻求那些节约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技术方法,而农民的这种需求,必定促进公共部门研究机构开发研究这种新技术,刺激厂商提供相应的技术投入品,以替代稀缺的要素。(www.xing528.com)

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厂商对农民的需求做出快速必要的反应,是厂商理论框架的题中应有之意,但要使本不属于市场范畴的以提供公共用品为目标的公共部门及其研究人员,也做出相应反应的激励或者叫诱导机制是什么? 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做出的解释是由于组织与制度的作用。当农民被组织成为有效的农业社或农业协会时,农民、科学家和管理者之间辩证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最有效率的。在有效的农民组织和一个实验站体系的条件下,厂商行为的竞争模型可以有效地扩大到解释实验站管理者和研究科学家对经济机会的反应。但是,在这个公共部门诱导的创新模型中,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反应是诱导机制的关键环节。他们的经费和个人收入是国家统一拨付的公共事业费,他们的成果或产品不参与市场交易,因此,他们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直接对农民的需求做出反应。“事实上,他们可能主要是受职业成就或社会承认这一动机所驱动。只有存在一个有效的刺激机制,使得对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管理者获得物质上或名誉上奖励,这才是必要的。”这些社会重大问题一般与农民和厂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这便使得科学家的技术供给与农民和厂商对技术的需求大致上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而基础科学的反应是对应用科学家的请求做出的反应,也是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反应。“所以做出如下假定似乎是很合理的:由于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相互影响和公共资金分配研究的过程,基础研究也倾向于被引导到减轻由相对稀缺资 源对生产施加的限制。”

当然,速水与拉坦也并不认为农业技术变革完全具有诱导性质,除了资源禀赋和需求增长的作用外,农业技术变革还反映了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一般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变革和企业家创新的成本,从而可能会对与要素比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无关的技术变革产生影响,如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于农业科研与生产。但即使如此,技术采用的速度和对农业生产率的作用,也强烈地受到资源供给和产品需求的影响。

速水佑次郎与弗农·拉坦运用汉斯·宾斯旺格的包括研究生产函数的诱导技术变革的模型,建立了一个农业发展过程中诱导的技术创新模型。这个模型中的技术变化与私人和公共机构的资源配置过程相一致,它包括了生物和机械技术进步相联系的要素替代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即当资源禀赋所致要素比价要求农业发展使用更多的机械技术时,资源就被引导到机械技术的研究开发之中;当要求使用更多的生物技术时,资源就被引向生物化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之中。

速—拉的诱导技术变革模型,不仅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得到了事实证明,而且,还在发展中国家绿色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较为有利的证明。因此,在发展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