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瓜州县扶贫开发实践与思考成果

瓜州县扶贫开发实践与思考成果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瓜州县现有整建制移民乡6个、移民村33个,有3.69万人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是一个情况特殊的移民大县,也是一个典型的扶贫开发大县。瓜州县对全县6个移民乡、33个贫困村,自下而上分层确定2011-2020年扶贫开发规划。

瓜州县扶贫开发实践与思考成果

中共瓜州县委党校 汤 佳

瓜州县是甘肃省移民安置重点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安置“两西”建设、疏勒河项目和九甸峡库区移民及外来租地农民8.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7%,占全县总人口的57%。目前,瓜州县现有整建制移民乡6个、移民村33个,有3.69万人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是一个情况特殊的移民大县,也是一个典型的扶贫开发大县。能否深入推进扶贫攻坚,能否让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关乎瓜州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标的政治任务。

一、瓜州县扶贫开发现状

1.统筹推进聚合力。瓜州县对全县6个移民乡、33个贫困村,自下而上分层确定2011-2020年扶贫开发规划。按照“稳得住、快发展、能致富”的“三步走”扶贫战略,将新迁入移民整体纳入低保,先期主攻劳务输转和养殖业,促其实现短、平、快增收;近期坚持富民产业培育,打造脱贫支柱产业;长期狠抓农业基础配套,夯实持续发展致富基础。全县贫困人口从2009年的7.0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3.69万人,有3.35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占到贫困总人口的47.6%。全县新建移民乡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连续6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贫困面由2008年的66.8%下降到2014年的23.5%。

2.培育产业提收入。瓜州县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来抓,引导和扶持移民乡村发展高效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扶持6个移民乡发展以枸杞甘草、红花、蜜瓜为主的特色经济农作物面积达到16.4万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82%。建成日光温室塑料大棚697座,修建“2511”和“1255”模式暖棚圈舍3900座,修建暖棚圈舍3900座,牛羊饲养量达到18万头只。贫困群众总收入中来自种养业的收入由2011年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以上。2013年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4113元,是2011年的3.2倍。全县减少贫困人口2.1万人,贫困面由2011年的51.5%降低到了2013年的33.3%。

3.精准扶贫拔穷根。近年来,瓜州县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和“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围绕全县15个贫困村、3.69万贫困人口,组织市县338个单位5100余名帮扶干部分赴15个帮扶乡镇开展精准扶贫调查活动,面对面调查了解困难群众的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支出情况、干部帮扶等情况,逐村逐户填写入户调查表、调查问卷,进行签字确认,核准贫困人口,摸清贫困家底,找准致贫原因,明确扶贫措施,靠实扶贫责任,一乡一村、一家一户攻坚脱贫,并逐户、逐村制订脱贫增收计划,实行减贫人口实名制销号,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按照“识别到人、帮扶到户、落实到位”的要求,强化双联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职责,每个贫困户靠实一名帮扶干部,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帮助贫困村和特困户分析贫困原因,找准致富的门路和方法,培育富民产业,重点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力争每个联系村形成一个主导产业,每个联系户找到一个致富门路,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项增收技能,以双联行动的深入推进促使贫困面貌的全面改变。

4.金融支持引活水。瓜州县移民群众发展日光温室的愿望强烈,但是资金缺乏,农民贷款缺乏质押物。瓜州县研究制定了《瓜州县关于开展农业设施产权确权登记的实施意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申请人的农业设施产权进行确权公示,由县农牧局依法依规对农业设施产权进行权属调查、审核登记,专门制作农业设施产权证,由县政府颁发给农户;县国土局按照农户个人申请,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日光温室GPS定位,对相关信息进行核实确认,绘制平面图,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给农户。通过日光温室确权颁证,不仅明晰了产权,让农户吃了定心丸,而且赋予农民实实在在的财产权,开辟了以日光温室产权抵押贷款的新途径,解决了贷款难问题。截至目前,共为176户农户的237座日光温室发放农业设施产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

二、瓜州县扶贫开发面临的困难

1.移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2013年,移民纯收入不及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二分之一。收入最高的“两西”移民乡和疏勒河移民,也只达到5000多元,和当地的老居民收入相比是比较低的,部分九甸峡项目移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以下,生活基本靠低保,生产基本靠扶贫。

2.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移民项目的陆续实施,全县耕地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6万亩增加到了目前的51.96万亩,增长2.25倍。移民垦荒及配套设施占地致使全县植被面积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减少50.86万亩,植被覆盖度减少32.4%,全县75%的草地植被生态严重退化。由于土地沙漠化趋势严重,局部地域已形成了流沙地,新的风沙口正逐步形成。(www.xing528.com)

3.耕地改良难度较大。移民区耕地均为新开垦的荒地,板结地、盐碱地较多,尤其是耕地板结、盐碱化严重,改良费用高,改造难度非常大。全县有近16万亩耕地需要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洗盐排碱和改造,占移民区耕地总数的54.5%。

4.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大多数移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文盲半文盲比例高达3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7%,掌握实用技术本领慢,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

三、瓜州县扶贫开发的对策

1.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群众参与、彰显特色”的思路,做大特色高效种植业。把大力发展设施种植和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作为主攻方向,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户规模经营水平,让贫困农民从生产、加工、流通的各环节都能获得更多的收益。按照“生产布局区域化,种群繁育良种化,饲草利用综合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做强草食畜牧业。依托肉羊产业大县、扶贫开发等项目,着力培育“小群体、大规模”的肉羊产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养殖业水平和效益。制定和出台激励政策,支持劳务输转能人大户发展劳务服务中介机构,依托劳务公司发展有组织输转,定时发布用工信息,拓宽群众务工渠道,使劳务输转从自发无序的流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上规模、有序化、市场化的输转方式转变。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用好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和项目资金,优先安排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4个全覆盖、4个全配套,即贫困乡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通村道路、动力电等全覆盖,水利设施、农田林网、农村快递、信息网络等全配套。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和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工程,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危旧房改造,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舍)、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工作,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结合大敦煌生态项目的实施,以疏勒河、九甸峡和“两西”移民等贫困片区为重点,依托灌区节水改造、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项目,着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

3.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高贫困地区新农合、新农保以及教育、卫生、医疗、住房等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编织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安全网。坚持教育扶贫,解决因学致贫问题。着力实施移民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建立完善困难群体教育资助制度,积极开展城区名师下乡支教活动,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卫生扶贫,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强乡村两级卫生院(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县医院对口支援贫困乡卫生院帮扶机制,落实好新建村卫生室补助政策,实现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做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医疗和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着力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临时救助水平。

4.着力提升群众素质。针对移民群众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缺、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扶贫”与“扶智”并举,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计生安民,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割断贫困的世代传递。

始终抓住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个关键,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富余劳动力,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分层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政策法规教育,引导树立自愿脱贫、主动脱贫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贫困户在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技能运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5.大力改善生态环境。采取项目补助与动员义务植树相结合的办法,引导移民群众积极开展农田防护林、风沙口治理以及绿色通道建设,逐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引导贫困地区走出一条绿色富裕之路,保护好贫困地区永续发展的本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