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商贸繁荣:上中村田野调查成果

追寻商贸繁荣:上中村田野调查成果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中村位于平海镇东部,隶属平海镇平海社区。明清时期上中村被称为“上村”。上中村理事会的成员负责收集村民的捐款,将具体数额登记在芳名榜上,这笔资金将用于理事会的运转以及庙宇的维护。曾有一段时间,上中村和东海盐田村合作举办洪圣公寿诞仪式。上中村工商业活动之繁盛在现今上中村的街道名和现存古建筑中可见一斑,有的街道直接以销售商品的名称命名,比如有东市街、打铁街、米街、鱼街、草街。

追寻商贸繁荣:上中村田野调查成果

上中村位于平海镇东部,隶属平海镇平海社区。东与葫角村相邻,南与西园村、河下村相连,西与东门村相邻,北与龙泉新村接壤。世居村民主要姓氏有:陈、欧、赖、刘、李、宋、田、邓、付、林、程、郑等。

村名的由来是20世纪60年代公社期间由平海东门外中心街和上村合并而取名上中村。明清时期上中村被称为“上村”。传说上村的历史早于平海所城。早期平海是一个孤岛,平海建城史始于明代,时任广东都指挥使司花茂派人到平海考察地形,筹备建城事宜,登陆点就在上村,据说他上岸后修建的第一座庙宇就是今天上村街的大伯爷庙。

图5-9 上中村示意图(制图:杨毅珩)

大伯爷庙又名福德祠,位于平海社区上中村上村街。大伯爷庙是上中村乃至平海镇最重要的土地庙,其历史可以直接追溯到平海所城建立以前。上中村人的说法是平海所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竣工于洪武二十年(1387)[8],建城以前的平海是一个孤岛,而平海所城的修建正是始于福德祠的修建。明朝军官从海上航行至平海附近,登岸之后,朝廷派来的国师选择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土地庙的修建之地,用于为土地爷立牌位,因此大伯爷庙的历史早于平海所城。修建完大伯爷庙之后,明朝军队在此修建平海所城。这便是大伯爷庙的起源。如今,每逢平海所城的城隍庙打醮[9],玄天上帝庙举行寿诞仪式的时候,都要把福德庙的香火运到仪式地点去,以此表示人们请福德神到那里去看戏。运香火的人正是上中村理事会的人,通常由会长选4~6个人拜福德公,然后从中选出一个人捧着香带着福德公去看戏。

大伯爷庙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会举办寿诞仪式,主要包含两个节目。第一个节目是唱6本戏,一本戏要唱一天,都是演潮汕剧、海丰剧,现在演一天要两万。筹钱方式是自愿出钱,出钱多少由个人视生活情况决定。用不完的钱留到明年,由理事管钱,每年在村小组办公楼处公示用钱情况。第二个节目是分烧猪,由神头和丁头出钱。神头由自愿拜神的人担任,丁头是由今年生了男孩子的家庭成员担任。从理事会会长陈伯的口述中[10],我们可以了解到大伯爷庙背后的管理机构就是理事会。上中村理事会的成员负责收集村民的捐款,将具体数额登记在芳名榜上,这笔资金将用于理事会的运转以及庙宇的维护。

图5-10 福德祠

(2019年1月20日 段雪玉 摄)

(www.xing528.com)

图5-11 洪圣古庙

(2019年1月21日 杨毅珩 摄)

回顾上中村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上中村并非是经营盐田的主要区域,它不产盐但它卖盐。今天位于平海上中村上村街与葫角村石角街交界处的洪圣古庙,就是当年淡水场盐民祭祀盐业祖师。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为祖师诞辰,盐民捐款祭祀,在古庙门前曾设有石斗,为盐斤买卖较量的公斗。[11]曾经平海最大的盐商是罗家人,他们拥有大商号“裕龙号”,住在米街做埠头,拥有一个围的盐田,被称为“罗段围”,后来罗家人都去香港了,罗段围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还了政府,今天的上中村也没有罗家人。洪圣古庙靠近出海口,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停泊大量盐船的港口

洪圣古庙的前身是清朝用于管理盐吏的机构,这个机构随着清朝灭亡而被拆除。民国时期,东海村的盐民在上中村修建洪圣古庙,东海人在收获盐的时候都会来拜洪圣公,那时候洪圣古庙往东就是一片大海,东海村的人日常拜洪圣公主要是在涨潮的时候,因为退潮后出现大面积滩涂地,无法上岸。曾有一段时间,上中村和东海盐田村合作举办洪圣公寿诞仪式。现在拜洪圣古庙,出钱重修和举办仪式的人主要是东海盐田村民,但是日常管理还是上中村理事会。[12]洪圣公的寿诞一般由上中村的人来办,如今洪圣古庙在上中村理事会会长陈伯的管理下依然欣欣向荣。每年洪圣古庙在农历四月二十四日举办洪圣公寿诞仪式。以前的洪圣公戴皇帝的帽子,2016年陈伯上任后就去掉了这个帽子。“文革”时期,用樟木做的洪圣公像被扔到水里,虽然后来被咸台村的人捡到,但后来这个像还是被烧掉了。现在上中村的洪圣公像是用泥重做的一个更大的像。[13]

上中村以商业为主,从明朝天顺年间开始呈现出个体私营工商业活跃的状态。上中村工商业活动之繁盛在现今上中村的街道名和现存建筑中可见一斑,有的街道直接以销售商品的名称命名,比如有东市街、打铁街、米街、鱼街、草街。明代,平海已有铁器打造铺的手工业[14],可以推测上中村的打铁街是从事此类行业的地点。清代,随着平海商贸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当地工业、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上中村可能还拥有农、渔产品加工,传统酿酒、打铁、木工、制糖等多种工业。[15]有的街道以当地商人主要来源地命名,比如有海丰街。清代的上中村有私营的商贸会馆,如广行会馆、梅州会馆。梅州会馆主要为嘉应直隶州商人服务,广行会馆主要为广府商人服务。[16]

上中村能成为平海的商业聚落和主要的商业区,与上中村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明代平海所城的创建与驻防,形成以平海所城为中心的聚落,平海所城东门外的海岸以入城道路为方向,缀连成手工业者、商人聚居地。上中村的海丰街曾经是一处港口,商人从港口上岸的第一站就是上中村,因此上中村成为平海的商品聚集地。从海丰街开始,到东市街为止的一长串街道便是上中村的商业街,它包括海丰街、上村街、打铁街、石桥街、草街、东市街。上中村的重要宗祠和商业会馆都位于这条街上,广行会馆在东市街,大伯爷庙在上村街。因此,上中村的商业主要集中在海丰街至东市街一线。明后期以降,淡水场食盐生产扩张,平海成为食盐贸易中心,吸引了周边东莞潮州、海丰等县的工商业者前来,商铺从东门村一直向上中村、西园村、葫角村延伸。在此期间,平海的个体私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蓬勃发展的态势,并形成以主营商品命名的街市,包括上文提到的东市街、草街、鱼街、米街、打铁街等。不同行业拥有繁多的商铺行号,如饼行有源兴号、顺兴号;杂货店有合祥号、合盛号、同盛、同发等;药材铺有保济堂、宁寿堂、仁寿堂等;茶楼有顺兴、永珍等;铁器有打财利等;私营盐商有绍昌号、公安、远成等经营场盐收购的盐馆,米铺有70余间。平海个体私营商业在旺盛时期,共有商业店铺、商行500余间[17],其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上中村。

明清至民国时期,盐业成为平海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开启了平海长达400多年的繁荣。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平海经济出现下滑趋势,民国时期平海天花鼠疫流行,再加上日本侵略军多次在此登陆,在1938年焚烧炸毁平海店户250间,港口店户160间,平海店铺陆续关闭,商贸活动逐渐减少[18]

历史上的平海存在过广行会馆、潮州会馆和梅州会馆,现存的仅有广行会馆。广行会馆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由广府商人集资创建,位于上中村东市街。该会馆坐北朝南,使用了砖木结构。广行会馆通面宽9米,通进深27米。属于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布瓦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正脊陶塑博瓦鳖鱼瑞兽,前后檐廊木构架上均饰有精美木雕才会有的瑞兽和花卉图案。[19]今日的广行会馆虽破旧不堪,但从碑文和建筑规格上看,依然能够想象清代广行会馆的精致和大气。

综合碑文考之:广行会馆的前身是聚星会馆。聚星会馆由袁翼云等人创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乾隆十三年(1748)重修,乾隆五十四年(1789)扩建;并更名为广行会馆,道光元年(1821)再次重修。平海分口岸设立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聚星会馆创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由此可见,从朝廷设立平海分口岸至广府商人创建聚星会馆这22年里,陆续聚集于平海经商的广府商人已具一定的规模。乾隆五十四年(1789),也就是82年后,聚星会馆扩建,并更名为广行会馆,说明了“一栋数椽,规为不过粗就”的聚星会馆,已无法与高速发展的平海商贸活动接轨,所以必须扩建,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容纳更多的广府新商人加入。从碑文所载的扩建规模,广府商人在这82年间,经近三代人的勤奋拼搏,乘平海的经贸发展浪潮,已赚蓄了雄厚的资金并鼎立于平海。自创建聚星会馆始,广府商人就制定了严格的商业章程及乡规,并供奉关帝以凝聚乡人的义气与力量。道光元年(1821),广行会馆遭风雨破坏,广府商人能够立刻动用历年来的积蓄资金,并迅速发动捐款修缮,可见广府商人的团结以及平海商业网络之发达。[20]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8级本科生 杨毅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