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贤故事:岩头村的传统村落田野调查成果

乡贤故事:岩头村的传统村落田野调查成果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思诚自幼好学,初试中秀才,补廪生后的1899 年,即在岩头祖居开设学馆,教授学生。上任8 个月,请辞获准。“文革”期间被毁。1958 年,毛葆恩病逝,这批“宝贝”传给毛思诚长孙毛丁保管。1985 年6 月7 日,毛丁把“毛思诚遗存之蒋介石个人日记、函电及公务文电”等182 卷,捐献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参与国民政府空军初建1927 年4 月,成立于南京的国民政府重视空军建设。

乡贤故事:岩头村的传统村落田野调查成果

1.毛思诚的官宦人生

寒门三世诵清芬——出身贫寒的秀才

毛思诚出身寒门,祖父29 岁去世,他3 岁时即丧父,没几年叔父也亡。他从小由祖母、母亲、叔母3 个寡妇抚育,童年生活十分艰难困苦。

毛思诚自幼好学,初试中秀才,补廪生(成绩一等秀才)后的1899 年,即在岩头祖居开设学馆,教授学生。蒋介石曾师从毛思诚,师生间结下深厚情谊。嗣后,毛思诚先后受宁波崇正学堂、衢州省立第八师范、宁波府中学堂之聘,担任教员、学监等职。

以柔制刚开顽石——训蒙蒋介石的老师

蒋介石5 岁启蒙,先后在奉化多处私塾、学馆求学,是一个出名的顽童。1901 年,蒋介石与岩头村姑娘毛福梅结婚。次年,16 岁的蒋介石来岩头跟着毛思诚温习左传》、圈点《纲鉴》。

面对调皮成性的少年蒋介石,毛思诚采取“以柔制刚”的办法,多以规劝代训斥,并以身教做示范,使蒋介石学业大有长进,师生间也结下深厚的情谊。毛思诚手录里对蒋的评价是“瑞元好书,善于仿练”“专心致志,判若两人”。之后,蒋介石入县城凤麓学堂,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二十三年梦一场——次子英年早逝

毛思诚次子毛葆节(1902—1924),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23 年春,任福建惠安财政委员。是年夏,任东路讨贼军军械处中尉处员。1924 年5 月,闻蒋介石创建黄埔军校,投之,入一期学习。是年7 月12 日,病逝于广州。同年8 月4 日,黄埔军校为毛葆节举行追悼会孙中山为这位青年才俊主祭,并手书“遗恨如何”。校长蒋介石、国民党代表廖仲恺、国民党中央执委胡汉民、汪兆铭、张继及广州各部队数千人参加了追悼会。

穷途作客走天涯——任职黄埔军校

人到中年的毛思诚,育有7 个子女,还要承担照顾祖母、母亲、叔母和侄女的责任,靠自己一个穷教师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沉重而艰难。1925 年4 月,蒋介石驰书召恩师毛思诚入粤,委以黄埔军校少校秘书之职,兼任校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此时,毛思诚已是年逾半百的“老秀才”了。

为了维持和改善家境,他无奈发出“老托军门亦可怜”的感慨。作为一个有思想、有良知的旧文人,他在黄埔做幕僚和案头工作却十分勤勉。“生平不肯让人处,独有区区责任心”便是他的心迹。

宦囊莫惜空如洗——出任潮阳县县长

1926 年,蒋介石把东征所占领的广东潮阳县交毛思诚治理。在潮阳县县长任上,毛思诚曾立足长远,试图改善民生、改良民风,并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可总是阻力重重,便上书蒋介石“吾性好酒,而才非庞士元,百里侯非吾愿也。”在诗中,他也感叹“我本一书生,从政非所长。”上任8 个月,请辞获准。潮阳各界纷纷挽留,无果,则热烈相送,赠以明镜和清水,足见毛思诚颇得民心。完身而退的毛思诚,保全了一位廉洁正直“古君子”的人格。

中枢心迹共堪明——纂述蒋介石前半生

从1927 年7 月在南京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中校秘书到1937 年“七七”事变后忧国心切、体力不支而养老还乡,整整10 年间,毛思诚一直在蒋介石身边,在中枢机关工作。

1931 年,毛思诚根据蒋介石亲笔日记纂成《自反录》6 卷,书名由蒋介石亲署。毛思诚又根据各方面给蒋介石的重要书函、公牍,以及蒋介石的手卷、日记等,呕心沥血,三易其稿,以编年体纂成《民国十五年以前的蒋介石先生》,共20册,为蒋介石自1岁至40岁的个人纪年史传。同时,编纂《蒋介石大事年表》1 册。两部书均由中华书局在1937 年3 月,以聚珍版仿宋体精印。由于印数不多,仅向上层知名人士赠阅,民间流传极少。

噩耗频传不忍听——人生最苦是死别

毛思诚先生育有五子二女。1924 年7 月,就读黄埔军校的次子毛葆节病逝广州,毛思诚母亲和祖母经受不住痛失孙子曾孙的打击,先后在同年8 月和9 月病逝。1925 年10 月,刚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著名的圣芳济学校的三子毛葆坚,也被病魔夺去了18 岁的年轻生命。其间,长子毛葆恩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夭折。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毛思诚送走了四代六位亲人,心在滴血,欲哭无泪!

茹痛一生身后显——“贤母流芳”的欣慰

毛思诚3 岁丧父,22 岁母亲坚贞守节,茹痛一生。其母对他“爱之特甚,督责独严”。为感念母恩,1939 年,毛思诚用历年薪俸所积,在村口狮子山麓自家田上,敬造纪念石牌坊。牌坊高6 米,宽10 余米,台基高1 米。坊额正面镌“贤母”,背面刻“流芳”,皆为蒋中正亲题,牌坊对联由何应钦撰书。“文革”期间被毁。

毛思诚还时时以母亲“生平懿行”的善举为楷模,践行她“待时图报”的遗愿,资金稍有宽余,即造桥、扩建学校、办邮政所、保护村貌等,尽其所能,造福桑梓。

证信史料寄兰台——毛公后人的义举

蒋介石素来敬重师辈,对毛思诚尤甚。半为师生情谊,深知毛思诚的学识品德为乡里人敬仰;半为同是奉化人,且有姻亲关系。于是,蒋介石以缄滕数具,将个人日记、函电及公务文电等,交付毛思诚珍藏。1939 年,毛思诚去世后,正是战火弥漫、盗匪四起的年代,其长子毛葆恩每当逃难奔波,首先想到的是带上这批弥足珍贵的蒋介石文档。1958 年,毛葆恩病逝,这批“宝贝”传给毛思诚长孙毛丁保管。“文革”中,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毛丁付出了家破人亡的沉重代价。

1985 年6 月7 日,毛丁把“毛思诚遗存之蒋介石个人日记、函电及公务文电”等182 卷,捐献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93 年8 月23 日,毛丁又将一些找回的历史照片及资料捐赠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近几年,毛思诚最年幼的孙子毛鼎定顾全大局,主动让出毛思诚故居建筑。这一义举,为推进岩头古村的整体保护和旅游开发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2.毛邦初与民国空军

民国初期,空军始创

1912 年1 月1 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十分重视空军创建,时有武昌、上海、南京和广州四支航空队。1917 年,孙中山在广东成立护法军政府,成立航空处,提出“航空救国”口号。

学军黄埔,留学“中山”

1925 年1 月,毛邦初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入步兵科学习,参加了第一次东征。1926 年1 月,被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www.xing528.com)

参与国民政府空军初建

1927 年4 月,成立于南京的国民政府重视空军建设。1928 年11 月,国民政府成立航空署,军事航空与民航合而为一,首任署长为熊斌。

1929 年,国民政府召开军事编遣会议。其时,陆军各师司令部、海军舰队司令部、空军各航空队全归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指挥。为统一领导各航空队,于1930 年在南昌设立空军指挥部,由毛邦初担任指挥官,空军从此成为一个独立军种。1930 年4 月,毛邦初一度代理航空署署长。

主持航校,培养人才

1931 年6 月,军政部任命毛邦初为航空学校校长。同年7 月,航空学校正式成立。1932 年,航空学校改名为中央航空学校,校址设于杭州笕桥。同年9月1 日,正式开学,蒋介石亲兼校长,毛邦初任副校长。

中央航校除了招收飞行员机械生,还设高级班,招收航空队飞行员。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夕1937 年5 月,第6 期学员毕业,学校共培养空军人才660 名。

亲率学员,欧美深造

1934 年,蒋介石派毛邦初率笕桥中央航校第2 期20 名毕业学员,到意大利深造,并考察美国、德国的航空事业。几年后,这些毕业学员都在抗战空战中起到了“领头雁”作用。

兄弟携手共赴国难,杭州空战克敌制胜

1937 年8 月13 日晚,蒋介石下令:“空军于14 日出动,协同陆军作战,并任要地防空。”8 月14 日凌晨起,中国空军即投入杭州空战,这一天以3 比0战绩,首开空战胜利纪录。以后,国民政府定8 月14 日为“中国空军节”。

1937 年8 月15 日,毛邦初之弟毛瀛初在空战中击落日本重型轰炸机,大获沪上媒体褒扬。其时,毛邦初作为负责空军指挥作战事宜的副总指挥,对中国空军抗战初期空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联手美军飞虎队”,共同打击侵略者

1936 年1 月,毛邦初邀请陈纳德到中央航空学校担任飞行教官。1936 年6月3 日,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任命陈纳德为中国空军顾问,帮助中国建立空军部队。1941 年8 月1 日,蒋介石发布命令,由陈纳德组建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正式成立。

抗战期间,“飞虎队”共击毁日机2600 架、军舰44 艘,击毙日军66700 名,为中国抗战建立了奇功,也为海峡两岸中国人民所共同敬仰。作为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主要领导人,毛邦初和部属们与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患难与共,并肩作战,创立了不朽的业绩。

试航“驼峰航线”,保障战时运输

1940 年5 月,毛邦初晋升空军少将。同年8 月,任战时“空中”最高领导机关——航空委员会副主任。1941 年3 月,增设空军总指挥部,毛邦初任总指挥。1942 年7 月18 日,毛邦初带领机组人员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成功试航“驼峰航线”。

1943 年起,为突破日本封锁,美国志愿航空队除了对日作战,还与中国空军合作,飞越喜马拉雅山从印度运送战略物资到中国,3 年间,共向中国战场运送了80 万吨急需物资。这条富有传奇色彩的“驼峰航线”,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见证,它对保障战时中国战略物资运输,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常驻美利坚,长逝洛杉矶

抗战胜利后,1946 年6 月,毛邦初任空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曾代表国民政府常驻美国,被授空军中将。1949 年,去台湾。1951 年,毛邦初受命赴美国购置飞机,遂携眷属定居墨西哥,继迁美国。1985 年,病逝于洛杉矶。

3.毛福梅的一生

殷实的娘家

毛福梅祖父是清代恩贡,遗有田产。父亲毛鼎和开有一家祥丰米行、一家南货店,也兼顾祖传田地,经营竹山,善于理财,家底殷实。他对积德行善之事尤为热心,人称祥丰老板。大哥毛怡卿一直靠自己经商为生。二哥毛懋卿为清末秀才,后考入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后任慈溪县警察所所长,曾赴黄埔军校担任总务,后弃政从商,经营宁波鄞奉长途汽车公司。姐姐毛英梅,嫁岩头村附近的下跸驻村宋孟果为妻。

不幸的婚姻

1901 年冬,由王采玉表兄陈春泉说媒,毛福梅与蒋介石结婚。那年,蒋介石15 虚岁,毛福梅20 虚岁。结婚初期,夫妻感情尚好,毛福梅先后跟随蒋介石在县城、宁波伴读。1905 年4 月,蒋介石首赴日本留学,从此常年在外奔波,夫妻聚少离多,感情日趋冷淡。1909 年夏,蒋介石从日本回国滞留上海,王采玉带儿媳前往探望,毛福梅有了身孕。1910 年4 月27 日,蒋经国在丰镐房出生。1927 年,蒋宋联姻之前,毛福梅被迫与蒋介石离婚,但“离婚不离家”,仍是丰镐房的主人。

悲惨的结局

毛福梅嫁入蒋家后,孝敬婆婆,相夫教子,吃素念佛,乐善好施,乡邻莫不称道,但好人并非有好的结局。1925 年,15 岁的蒋经国离开母亲,赴遥远的苏联留学,毛福梅饱受长达13 年的母子离散之苦。1927 年,她万般无奈之下与蒋介石离婚。1939 年12 月12 日,惨死于日寇的飞机轰炸之下。死于非命的结局,是她人生的最大悲剧。

孝顺的儿子

毛福梅一生最大的欣慰,在于从小懂事而又乖巧的儿子蒋经国。距丰镐房不远的摩诃殿,是蒋经国年幼时陪伴慈母诵经的嬉玩之地。蒋经国从苏联回来,在众多女眷中一眼就认出分离13 年的亲母,母子相逢,悲喜交集,抱头痛哭。毛福梅罹难之后,蒋经国挥泪手书“以血洗血”,为表心迹几十年拒用日货。在赣州,蒋经国为母举行追悼会,并建造“忠孝桥”,以示追念。抗战胜利后,蒋经国为生母举行了隆重的下葬仪式;在台湾七海寓所,蒋经国始终将生母大幅遗像供于中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