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模式整合:打破学科壁垒,以人为本的医疗模式

医学模式整合:打破学科壁垒,以人为本的医疗模式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医院的学科越来越细,对病情诊断也会带来一定的麻烦。在目前医院学科细分的情况下,这一部分患者就需要辗转于两个以上的科室会诊或者是住院治疗,这种模式不利于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和健康促进。全人医疗的概念,基本上就是透过“人”的整体观将分散的器官、心理、社会的概念重新组装起来,让医学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照顾关怀模式。糖尿病的治疗除了服用药物外,生活行为模式也会发生改变。

医学模式整合:打破学科壁垒,以人为本的医疗模式

医学的发展由专科化走向次专科化,再加上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企业化管理的介入,造就了医学界的工业革命,并且协助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次专科化的推广,成功协助医务人员及科学家学会对单独器官进行深入的治疗以及研究,同时由于不断缩小研究的焦点而有非常多突破性的发展,现在的医学学科系统也建立了以次专科为主的组织架构。也因为如此,次专科化的设计架构也缩窄了治疗者的眼界,使得次专科从业人员只看到自己熟悉的“器官的病”,对于“人”的了解只停留在生物医学的层次,而忽视了“生病的人”,导致很多医务人员以“疾病”代替“病人”,以“床号”取代“病人”,照顾病人也流于形式,失去了对病人的尊重与关心。

医院的学科越来越细,对病情诊断也会带来一定的麻烦。一位朋友的妻子右腰部疼痛,先去一家妇幼保健院就诊。妇科医生做了B超检查,发现朋友的妻子有盆腔积液,考虑诊断为慢性盆腔炎,静脉滴注3天抗生素后,疼痛无好转。

然后朋友找到一位泌尿外科的医生咨询,医生怀疑是泌尿系统结石,做B超检查为阴性。这时候患者和家属就疑惑到底得了什么病?最后去找到自己一位当骨科医生的学生,经过一番询问和查体后诊断为腰肌劳损。

这位朋友非常感慨地对我说:“现在去医院看病,是走到哪个科室,医生就说你得了这个科室的疾病,让病人和家属都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位医生。”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内科住院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老龄患者,并且其中有一部分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目前医院学科细分的情况下,这一部分患者就需要辗转于两个以上的科室会诊或者是住院治疗,这种模式不利于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和健康促进。

医学应该以“人”为对象,医学应该关注“人”的本质和特性。全人医疗的概念,基本上就是透过“人”的整体观将分散的器官、心理、社会的概念重新组装起来,让医学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照顾关怀模式。(www.xing528.com)

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由于医疗技术水平和新药的研发,糖尿病患者的寿命也在延长。糖尿病人晚期主要以细小动脉硬化和周围神经病变为主,多并发心脏血管、脑血管和肾脏血管硬化,眼底动脉硬化和糖尿病足

一个糖尿病晚期的病人伴随全身脏器的并发症,是应该收到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眼科还是血管外科?可能在这个时候单靠学科之间会诊来解决糖尿病患者的晚期诊断和治疗是难以达到较好效果的。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患上糖尿病后,可能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一位大学的教授患上糖尿病后,可能更关注的是糖尿病治疗是否有更先进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一位高龄的农民患上糖尿病后,可能会坦然处之,不一定会听从医生和护士的意见和建议,仍然过着自己习惯的生活;一位初中的学生患上糖尿病后,家长可能最担心的是疾病是否能够治愈,疾病是否对孩子的升学、工作、结婚、生子等有影响。

现在有些医院已经成立了专门的糖尿病治疗中心,配备相关学科的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糖尿病的治疗除了服用药物外,生活行为模式也会发生改变。有的医院专门配备了护理出身的糖尿病教育师,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调节、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以配合药物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