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价对建筑的重要影响:从布局到结构

地价对建筑的重要影响:从布局到结构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价不仅影响建筑的布局,甚至影响建筑的材质、高度甚至内在结构。20世纪初,在沿海城市的高地价带,建筑物普遍增高。民用住宅是城市建筑的主体,也是房地产业提供商品房的主要内容。这一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成为上海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种建筑往往选址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地价适中的区位,建筑特点为独立单元式,一幢大楼由众多单元构成,既节约占地,又能满足一家一个单元的生活标准。

地价对建筑的重要影响:从布局到结构

地价不仅影响建筑的布局,甚至影响建筑的材质、高度甚至内在结构。

因为地价的高昂,自然迫使人们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的结果之一,就是建筑向上空发展,传统中式建筑的造型和建材均已无法适应,必然引起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的一场重大变革。

20世纪初,在沿海城市的高地价带,建筑物普遍增高。天津商业区建筑一般为3—5层,劝业场中原公司(今百货大楼)6—7层,渤海大楼、利华大楼等为天津当时最高建筑,达9—10层。广州的商业建筑比天津还要高,最高的爱群大厦已达15层。30年代上海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28幢。金融机构、商业建筑以及高级公寓也加入了高层建筑的行列。最高的是1934年在上海落成的国际饭店,共24层(其中地下两层),总高度为83.8米,成为当时远东最高建筑。

高楼层和大跨度建筑离不开钢筋混凝土结构电梯设备,传统中式砖木结构房屋退出了地价高昂区域。1902年外滩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今华胜大楼)、1906年南京路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最早安装了从英国进口的电梯。20世纪30年代,诞生在美国的这种设备,已大量安装在新崛起的高层建筑中。1934年11月19日破土动工的上海大新公司(现第一百货商店),在国内首次采用了两座轮带式自动扶梯,成为南京路商业一景,另有8座美国奥的斯自平式快速电梯,从地下室可迅速直升10层顶楼。

表10-1显示的是1922—1931年水泥在中国的消费量。

除此之外,冷暖气设备、高档洁具、自动灭火装置以及内外装修的新式材料和工艺,也为这一时期的建筑大量采用。沙逊大厦9层墙身使用花岗石砌筑,整体采用钢框架结构;外滩东方汇理银行大楼采用铁框大玻璃屋顶,国际饭店大厦采用蒸汽机打桩,在深入地下39.8米的桩基上,矗立起了“远东第一楼”。

表10-1 1922—1931年中国水泥消费统计[6]

注:每桶=380镑。因统计数据不完整,此表数字可能偏低。另据国外统计,30年代初国内每年消费水泥约700万桶,人均约合6磅。

可以断言,西方建筑的新观念、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在19—20世纪之交引起过一次中国建筑的急骤变革,也书写了近代中国建筑史上最为繁荣的一页。在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建筑群落背后,隐然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地价无所不在地起着操纵作用。(www.xing528.com)

经过对十几个城市的实地调研与观察,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规律:凡是建筑物高耸密集的地区,必然是过去的高地价区,是一番激烈角逐的结果。所以,观察一座城市遗留下来的建筑,就能对这座城市地价和房地产业发展水平有个大致估计。

只要留心就能看出,商品房与传统建筑在设计与占地上大有区别。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民居。民用住宅是城市建筑的主体,也是房地产业提供商品房的主要内容。1949年以前上海10层以上的建筑物有28幢,但里弄住宅却有近20万幢,因此有“没见过里弄,就没到过上海”之说。这类成排成片“成批生产”的建筑,是一座城市房地产业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

商品化住宅有许多档次,但共同特点是经济实惠。1840年以后,在人多地狭的上海,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居——石库门里弄建筑。它的单体平面结构,是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蜕变而来。总体布局采用欧洲联排式格局,2至3层,既节约用地,又能满足一般市民独门独户的居住要求。这一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成为上海建筑的一大特色。1986年中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套名为“中国民居”的邮票,其中“上海民居”那一枚的画面就是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建筑。上海房地产商主要是靠建造大量的里弄盈利的。

天津地价不像上海那么昂贵,因此,天津的里弄以平房为主,租界和华界都建有不少,成片地供人租用。这些平房建筑也有中西各种档次,简单而紧凑,与传统四合院大不相同。中外房地产商在天津里弄住宅的投资量约占各类建筑投资总量的2/3以上。[7]

单是观察北京的建筑,就可以断定近代房地产业在这里没有多大的发展。四合院占地较多,民居以自产自用为主,或兼做出租,很少有成批生产的商品房屋。北平在 11个城市里地价最低(见第8章第10节),也是一个佐证,说明地价越低的城市,建筑的变化越慢。

在住宅建筑中,有一种为数不多但极富生命力的形式——公寓住宅楼,早在二三十年代即在天津、上海、汉口大城市出现。这种建筑往往选址在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地价适中的区位,建筑特点为独立单元式,一幢大楼由众多单元构成,既节约占地,又能满足一家一个单元的生活标准。如天津的民园大楼、香港大楼,汉口的景明大楼、立兴大楼,都属多层高档公寓住宅。30年代上海已出现了10层以上的高层公寓,如衡山路16层的毕卡第公寓(现衡山宾馆)、复兴西路13层的会乐公寓、淮海路13层盖司康公寓等。这些公寓当时属高档住宅,体力劳动者无法问津,但它代表的城市住宅的发展方向,已被后来的历史证实。

在所有的开放城市中,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大片的棚户区,而且,城市经济增长越快,需要的劳动力越多,棚户区的规模也就越大。棚户区属非法建筑,选址大多在荒地,不属房地产业经营范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体力劳动者聚居在这里。棚户区里蚊蝇孳生,瘟疫流行,境况悲惨,与众多的高楼别墅恰成反照,成为近代城市的特殊景观。各类建筑不仅把地价的差别,同时也把收入的差别、等级的差别、贫富的差别鲜明地镌刻在城市的面孔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