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现有文献分析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将继续朝着动态模拟的方向发展。

国内外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2.1 国外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应运而生。1986年,卡顿定义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后来,国外许多学者将其扩展为“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能够承载的最大的人类负荷,而不会破坏该区域的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经济学家威廉和瓦克纳格尔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把美国科学家麦克隆·斯莱瑟等人提出的综合资源测量技术(ECCO)用于系统的承载能力评估和应用。应用数学模型对承载力进行模拟和估算,大大提高了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水平和准确性,促进了承载力研究的全面深入。

2.2 国内文献综述

高吉喜将黑河流域的生态承载力定义为: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能力、社会经济活动的强度以及具有一定标准的人口数量;并指出资源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生态弹性是生态承载力的支撑条件。对于一定区域而言,生态承载力强调系统的承载能力,突出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应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生态系统承载力应包括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因此,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概念是在保证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特定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可持续承载人口、经济强度和社会总量的能力。(www.xing528.com)

2.3 现有文献分析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将继续朝着动态模拟的方向发展。生态承载力研究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与机理探讨、从单学科单因素研究到多学科多因素综合研究的过程,越来越接近于客观。生态承载力问题的性质,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承载力研究实质上是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了提高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必要加强生态承载力的动态模拟研究,建立一套能够反映生态承载力本质的模型体系,实现生态承载力的动态模拟、生态承载力潜力的估算和动态变化过程的预测。生态承载力模型必须反映问题的性质、技术可行性、科学性,以反映生态承载力的多重性、非线性、动态性、多重反馈的基本特征。同时,有必要加强生态承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即生态系统复杂性理论——要素之间的复杂性,以便为生态承载力研究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找出生态承载力的最大值。科学的承载能力测算,为国家的决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将新的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复杂性。除了系统动力学(SD)外,多因素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资本劳动生产函数、人口迁移矩阵和马尔可夫过程将是定量分析的主要力量。将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也可应用于承载力研究。遥感手段可以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承载力的空间分析。因此,成熟的模型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和各种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提供更准确、更深入的承载力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