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发展非均衡是常态化的,受制于一定的客观要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因素的影响。首先,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沿海与内陆的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在未来发展中,这些因素一般会继续发挥作用,促进这些地区较快的发展。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相对减弱,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拉开了我国东西部差距,使两者区域发展不平衡。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区域发展非均衡是常态化的,受制于一定的客观要素的影响,也受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因素的影响。

(一)基础差异

1.自然条件差异

自然条件是一个区域发展的自然本底,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禀赋具有不可流动性(如土地、矿山等要素)或限制性流动性(如水资源),直接影响和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特性。[9]自然条件可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环境等两方面来影响区域发展。

从自然资源禀赋条件来看,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水源、土地)的地区差异给工业化初期的地区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例如,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往往成为工业发展较快地区,如马鞍山、鞍山、兖州、攀枝花、铜陵等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但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多数矿产资源可以从其他地区运入或进口,已基本不成为地区间差异繁荣的原因了。

自然环境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由于高山、地形、特殊不利的气候等而妨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导致与平原沃土气候温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角度看,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著名的胡焕庸线,即从黑龙江省瑷珲(1956年改称爱辉,1983年并入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我国96%人口(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ArcGIS进行的精确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为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地域。“胡焕庸线”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条线的西北各省区,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区位条件差异

区位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包括一个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区域与市场、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空间关系等,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机遇和发展的空间。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处于沿海与内陆的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例如在改革开放中,我国首先实施了东部沿海开放政策,14个沿海开放港口省市,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得到中央的支持和优惠政策,率先发展。

其次,与经济核心区、大城市的相对位置。一般而论,靠近大范围的经济核心区或大城市的区域(或国家),发展机会(投资、商业活动、信息获取等)较多,因此,比较远离核心区的边缘地区发展快些。但是,在工业化的初期发展阶段,经济资源、人力等聚集为主要倾向,位于核心区附近区域的资源(经济的、人力以及自然的)被吸引到核心区,反而可能使该区域得不到应有发展。

3.经济社会基础差异(www.xing528.com)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与之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密不可分。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要赶上相对发达的地区,就必须以高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并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发展,才能在若干年后赶上那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基础的支撑,包括区域人口的增长状况、人口素质、文化水平、社会观念、法律意识、创新意识等。一般而言,较发达地区往往有较先进的产业、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学技术水平。在未来发展中,这些因素一般会继续发挥作用,促进这些地区较快的发展。

(二)环境差异

区域发展不仅受地区本身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基础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外部的环境要素的影响。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1.政策环境差异

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是来自国家的、区域的以及本地区等政策。例如,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并把“效率优先”摆到了首位,对地区政策也作了重大调整。由建设内地为主的均衡布局政策转向以发展沿海为主的非均衡发展政策,其目的是希望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经济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以使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并以此带动内地经济发展。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相对减弱,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拉开了我国东西部差距,使两者区域发展不平衡。

2.市场环境差异

所谓市场化,是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由计划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让市场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地演化递进。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加明晰,市场是主角,政府只是配角。在我国的区域发展中,各地市场环境存在差异,总体来看,东部地区无论是商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之间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差异、营商环境的不同,使地区之间产生经济增长活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差异。

3.营商环境差异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2019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的全球营商便利度排名继2018年大幅提升32位后,2019年又跃升15位,升至全球第31位。世界银行称,由于“大力推进改革议程”,中国连续两年跻身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10]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系统工程。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的经营企业,最终对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产生重要影响。概括地说,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法律要素、政治要素、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等。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影响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