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来看,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在减少农业就业人员的同时提高每户的农业经营规模。为此,应加快完善郊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要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动态反馈及完善机制。

我国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特点

1.相比整个区域一体化水平较高

与包括城市地区、郊区和乡村地区的大区域相比,郊区城市化区域和农村区域的城乡一体化程度更高。一方面,与大城市相比,郊区的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居民收入相对较低,二元经济特征和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另一方面,郊区最早受到城市地区的辐射,郊区农村区域的发展明显比乡村地区快、早,郊区农村区域的居民很多为非农就业人员,这些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2.一体化水平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无论是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还是从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来看,隶属不同市的郊区具有不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轨迹。

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来看,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在减少农业就业人员的同时提高每户的农业经营规模。但由于隶属不同行政区的各郊区政府发展理念和工作目标不同,各地做法不一,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大,因此各个郊区存在明显的二元系数差异。如广为推广家庭农场上海松江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上海市其他郊区,上海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同处长三角地区的苏州低近三倍。

从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来看,多数制度的统筹层次在市(地区)级,导致了隶属不同市的郊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差异。除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隶属不同城市的郊区差别明显。

3.一体化模式具有多样性

由于特定郊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理念、所在行政市的实力和政策引导方向等的影响,不同郊区会选择不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了多种模式。如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模式,发展乡镇企业的城乡互动发展模式等。(www.xing528.com)

(二)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瓶颈与建议

从目前来看,郊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郊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动性、迫切性不足,大多数郊区尚未视之为常态性工作;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明确,尤其是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标志性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偏低,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郊区作为城市的区县,在很多方面受到市一级的管制和限制,发展活力不足。为此,应加快完善郊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1.明晰目标,完善协调机制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有待进一步细化,应更加关注农户经营规模是否达到规模经济条件,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郊区工作的重点来抓。应制定城乡一体化主要领导负责制度,加强配套考核,将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绩效作为相关领导和政府部门重要考核指标。

2.激发郊区发展活力

一方面,应放松对郊区的各种不合理的限制,加大开放。按照“权责一致、应放尽放”的主要原则,赋予郊区、街镇基层政府和村居民自治组织更多独立自主发展权限,激发郊区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能动性,充分释放郊区内生发展活力。另一方面,应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企业、社会资本、社会捐助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促进郊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3.建立推进和反馈机制

一是要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倒逼机制。首先形成可操作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向社会发布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定期发布评价结果,接受政府审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二是要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评估机制。实现重点政策评估常态化,由审计部门或社会第三方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作为政策调整和完善的依据。三是要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动态反馈及完善机制。应重视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瓶颈和薄弱环节,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调整,提高政策的精准性与弹性适应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