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贫困治理领域国内外交流,强化结构转型的合理性

促进贫困治理领域国内外交流,强化结构转型的合理性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治理领域的国家交流和对话,有利于分享各国扶贫经验,促进各国扶贫资源的共享。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交流的深入发展,贫困治理领域的交流合作逐渐被提上日程,形成所谓的“扶贫外交”经验。贫困治理领域的国际交流领域,社会组织尤其是跨国的社会组织具有天然的优势。

促进贫困治理领域国内外交流,强化结构转型的合理性

减贫是一项世界性课题,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共同的事业。贫困治理领域的国家交流和对话,有利于分享各国扶贫经验,促进各国扶贫资源的共享。过去几十年,中国为世界贫困减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欠发达国家的减贫事业具有很大的示范借鉴意义。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交流的深入发展,贫困治理领域的交流合作逐渐被提上日程,形成所谓的“扶贫外交”经验。

贫困治理领域的国际交流领域,社会组织尤其是跨国的社会组织具有天然的优势。它可以克服官方交流中因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困境和问题,寻求搭建一个基于各方共识的贫困治理平台。例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这些国际性组织,过去几十年对世界减贫在国际交流和合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另外,就中国的实践而言,一些国际性社会组织在中国的贫困治理过程中,通过培育、资助本土社会组织,举办社会组织与公益发展论坛,推进片区合作,组织贫困领域的课题研究等方式,也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国本土组织之间、本土社会组织与国际社会组织之间的网络。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作为社会扶贫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组织扶贫建立起来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网络,将从顶层设计和宏观策略方面更深入地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相衔接,从资源传递、策略改进等方面促进整个贫困治理结构转型,进而形成一个基于各方治理主体可接受的治理体系。

[1]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李泉:《治理理论的谱系与转型中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3]何显明:《政府转型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60年来政府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4]李泉:《治理理论的谱系与转型中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向家宇:《贫困治理中的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www.xing528.com)

[7]邵鹏:《国家治理模式演进与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1期。

[8]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9]Pei,Minxin."Chinese Civic Associ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Modern China,1998,Vol.24.引自顾昕、王旭:《从国家主义到法团主义——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国家与专业团体关系的演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0]裴敏欣通过对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登记的社会组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改革后大量社会组织的出现,改变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格局,但这并非意味着一个具有完全自主性的市民社会的出现。事实上,这些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国家法团组织”(statecorporatist)特征。

[11]张兆曙:《国家带动型法团主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4期。

[12]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去年中国慈善捐助止跌 民企和外企成捐赠主力》,《南方都市报》2014年9月2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