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的优化方案

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反映了汉族文化对西夏社会的深刻影响。西夏的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由此可见,元昊大力强调民族文化的时候,就已经在吸收儒学的营养了。

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的优化方案

二、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事业

西夏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对各民族的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著名学者骨勒茂才在《番汉合时掌中珠》的序言中说:“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番有智者,汉人不敬;汉有贤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语言不通故也。”这反映了汉族文化对西夏社会的深刻影响。西夏所辖之地,即河陇、河西一带,早有深厚的汉文化基础,儒学的影响很大。西夏的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开国之君李元昊特别建立“蕃学”,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但“蕃学”编译的教材为《孝经》《尔雅》《杂字》,这些读物正是中原汉学的启蒙课本。由此可见,元昊大力强调民族文化的时候,就已经在吸收儒学的营养了。元昊的儿子谅祚执政,即在img107都六年(1062年)向宋朝献马五十匹,换取《九经》《唐书》《册府元龟)等文献。《九经》包括《易》《诗》《书》《礼》《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周礼》,都是重要的儒学经典。第四代崇宗乾顺更是仰慕汉文化,在蕃学外,特建国学(即汉学),聘请教授,选弟子员三百人入学,并专设“养贤务”负责国学的廪食。这较之毅宗谅祚向宋求儒学书籍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了儒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在发展教育、提倡“文治”方面最突出的是第五代皇帝仁宗李仁孝。仁孝酷爱汉文化,他继位的第二年就立罔氏为皇后,罔氏聪慧知书,爱行汉礼,仁宗在儒学上的建树,得到她的不少帮助。人庆元年(公元1144年),仁孝下令州、县各立学校,全国增弟子员至三千人,等于其父乾顺建立国学时设弟子员三百人的十倍。这一时期无论是儒学的提倡,还是人才的培养都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同年,仁孝又在皇宫内建立小学,凡宗室子孙七岁至十五岁都可以入学,仁宗和罔氏也常前往调教训导。通过这样的途径,皇室子孙有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学习,为他们将来跻身于统治者的行列打下了基础。人庆二年(公元1145年),西夏又建立大汉太学,仁孝皇帝亲临太学释典。

▲拜寺口双塔(www.xing528.com)

(西夏 )

在建立太学的第二年,仁孝又“尊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各州立庙祭祀,庙堂殿庭宏敞高大,如同帝制。一年以后(公元1147年),“策举人,始立唱名法”,正式接受了中原的科举制度,使国中“学校列于郡邑,设进士科以取士”[63],进一步把西夏的儒学教育推入了一个空前昌盛的时期。人庆五年(公元1148年),仁孝又“复建内学,选名儒主之”。关于内学的细节,文献缺载,但从它以名儒主事来看,当是与发展儒学有关的一个教育机构,天盛十三年(公元1161年),“立翰林学士院,以焦景颜、王佥等为学士,俾修实录。”翰林学士院的设立,表明西夏已经有了储备高级知识人才的场所。又一年(公元1162年),“始封制番字师野利仁荣为广惠王”。

由于教育的发展,西夏文人学士辈出。除了大学者翰道冲、濮王仁忠、编纂《番汉合时掌中珠》的骨勒茂才、撰写《夏国谱》的罗世昌等外,前期尚有杨守秦、张元、吴昊、景询等杰出儒士。到后期,由于乾顺和仁孝两朝推行科举制度,更是形成了儒士云集、文人荟萃的局面。如翰林学士院的第一批学士王佥和焦景颜。王佥掌管编修实录,焦景颜曾抗命不去金朝为叛臣任得敬请封。杨彦敬由翰林学士进参知政事,为仁宗时的名臣;刘志直及其兄刘志真皆为当时名士;刘昭由翰林学士进枢密直学士、户部侍郎(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的副长官);王师信作为翰林学士曾出使金国;梁宇由翰林学士进御史大夫;作为宣德即出使全国的王禹玉后来升为翰林学士;李国安由翰林学士任刑部尚书;张公辅由翰林学士进御史中丞;出使全国的学者梁德懿后来也是翰林学士;权鼎雄以文学著名而被授翰林学士,襄尚夺位后,他弃官隐居青岩山,神宗继位后,召为左枢密使,后为吏部尚书,在乱局中能注重吏治,是当时的名臣。此外,尚有仁宗时的翰林待制移刺熙戴,翰林直学士余良、陈慰等。[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