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斯兰宗教的经堂教育特色

伊斯兰宗教的经堂教育特色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教育形式即被后人称作“经堂教育”。宁夏地区的经堂教育亦属这一学派。伊斯兰教内主张改革经堂教育,提倡“中阿并重”的代表人物是伊赫瓦尼教派的著名阿訇、伊斯兰学者虎嵩山。

伊斯兰宗教的经堂教育特色

一、伊斯兰宗教特色的经堂教育

中国的回族教育,从口头传授经文教义的方法,改变为办学教育方式,始于明代嘉靖年间,系由陕西回族伊斯兰教经师胡登洲所开创。授课场所设在家中,免费向自愿求学者教读阿拉伯文和经典。后经其弟子们加以改善,课堂一般改设在清真寺北讲堂内。经生一律实行半工半读,所缺经费则靠教民捐赠。这种教育形式即被后人称作“经堂教育”。几乎各清真寺都兼办经堂教育,一般多以本寺阿訇兼任经师,有条件的还延聘知名的伊斯兰学者担任主讲经师。初习者称为“小学儿”,以七八岁儿童居多,学习内容从教认阿拉伯字、拼音及初等伊斯兰教义;还要背会《古兰经选》中的经文,学习日常宗教生活准则和常见宗教活动礼仪的所谓《杂学》,经过三四个月的学习即可毕业。如果再要继续深造,即升入“大学”,这些经生们被称为“海里凡”和“满拉”,要系统学习阿拉伯语拼读规则、语法和修辞、教义学和教律学知识,其主要读本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十三本经”,完成学业便挂帐穿衣,以示毕业,可受聘担任开学阿訇,成为职业宗教者。陕西地区是中国穆斯林经堂教育的发源地,被回族人民誉为“念经人的教场”,并逐步形成了伊斯兰文化的“陕西学派”。宁夏地区的经堂教育亦属这一学派。早期的伊斯兰经堂教育提倡经汉兼通,所以培养出大批杰出的以汉文伊斯兰教著作传世的回教学者。

胡登洲门下弟子众多,尤以“冯、海二门父子、祖孙得受宗旨,分教同人,而吾学遂乃广传中国”。[40]海即指海文轩,他的传教地点设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清真大寺,“天下之人裹粮问业,户外之履满焉”。[41]说明宁夏韦州成为穆斯林经堂教育的一个后起中心地。继海文轩之后,清初又有冯伯庵设帐于同心城(今同心县城),使宁夏再次成为回族经堂教育的先进场所。当时宁夏从经堂教育中培养出来的著名伊斯兰学者还有马世英(今泾源县人)等人。马世英(民间称呼他“圪塔二师”)的阿林(学问)可与袁盛之、张行四齐名。在回族社会中有“南袁北张西圪塔”的传誉。[42](www.xing528.com)

民国以后,马福祥大力提倡新式回民教育,在城乡各地创办大批回民中、小学校。但是经堂教育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凡回族聚居地区的各大清真寺内几乎都兼办“满拉学班”。到30年代初期,宁夏各教派主动发起改革经堂教育活动。当时马鸿逵已就任宁夏主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经常大谈消除“汉回二教的同胞”的所谓“宗教隔阂”,“捐献私资,倡导地方筹集经费,积极偿办蒙回教育,组织云亭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以董其事”[43],对宁夏的回民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同时他还支持教派对经堂教育的改革。伊斯兰教内主张改革经堂教育,提倡“中阿并重”的代表人物是伊赫瓦尼教派的著名阿訇、伊斯兰学者虎嵩山。虎嵩山(1880~1956年)名镇林,经名“色尔敦底民”(意为宗教的幸福),以字行。出生于平远县半个城(今同心县治)的伊斯兰教世家。父亲是虎夫耶门宦的教主,人称“虎爷”。但是虎嵩山没有继承虎夫耶教派的衣帽,反而成为新兴的伊赫瓦尼学派后起之秀。他认为经堂教育只教回民孩子念阿文经书,不学习汉文和科学知识,回民将在社会上难以进取,民族不可能兴旺发达,回汉之间的思想很难沟通,民族的偏见和隔阂也不容易消除。在他的努力下,1932年首先在省城银川创办1所“宁夏私立中阿学校”,虎嵩山为首任校长。1938年,又创办“吴忠中阿师范”1所,仍由他任校长。[44]此后,各县较大的寺内设立初级中阿师范20余所(后均改名为“阿訇教义国文讲习所”)。这些设在清真寺内的师范学校(讲习所),介于普通师范和经堂教育之间。高级讲习所,相当于经堂教育的大学,招收18~40岁高小毕业及有一定阿文基础的学生,供给食宿和课本。所设阿文课程有:阿文语法和修辞、《古兰经》《圣训》、教律、教史和《古兰经注疏》及波斯文。汉文课程有“公民、国文、历史、地理、算学、自然常识教育学伦理学等。修业3年期满,即可受聘担任清真寺阿訇和教长,初级讲习所相当于经堂教育中学,招收15~20岁的初小毕业生和粗通阿文的学生,所授中阿课程比高级班有减和浅显,3年修业期满可升入高级班。宗教界还积极主动帮助恢复或新建各地的现代回民普通小学20余所。宗教界的上层人士如马元章和洪海儒等,都在本教派门宦集中地区带头办学、支援办学,促进经堂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过渡,为推动宁夏回民教育事业出了很大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