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地区艺术团体形成历程简述

宁夏地区艺术团体形成历程简述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地区专业或业余艺术表演团体的出现,大约在20年代初期,主要艺术形式是晋商引进的梆子戏和秦商引进的秦腔2个剧种。觉民学社,为官办、军队编制的艺术团体。

宁夏地区艺术团体形成历程简述

二、文艺团体的出现

宁夏地区直到清末,尚未产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也没有专业的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和专用的文化娱乐场所,只是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的日子里,民间自发地组织起社火队等临时性的文艺活动,均为民间艺人和活跃分子们自编自演,邻里同乐。表演形式一般有高跷、旱船、花鼓、龙灯、耍狮子和锣鼓民乐。这种社火队在春节期间,走乡串街,一直活动到农历正月十六日方告结束。其活动经费,在乡村以公产和凑份子解决,城镇主要由商贾捐赠。平时,在庙会和集市上的民间艺术活动,当以“宁夏道情”为代表,还有简扮假面“大头和尚戏柳翠”、陇东皮影戏、盲人自拉自唱小调、“碗碗腔”和后出现的拉洋片等。这些民间艺人,如同乞丐,四处漂泊,任人欺辱,毫无生活保障。

宁夏地区专业或业余艺术表演团体的出现,大约在20年代初期,主要艺术形式是晋商引进的梆子戏和秦商引进的秦腔2个剧种。

在最初进入宁夏的剧种中,最受欢迎的是山西梆子表演艺术家、老生演员“十二红”和张云樵、陈有林、曹曼君、小太谷、索柱儿、任海井(任福子)等一批艺人。后因“十二红”病故,加上一些演员离开宁夏,这时又值马鸿逵率十五路军进驻宁夏。十五路军长期驻防于内地,冀、鲁、豫籍官兵居多,所以留下的山西梆子演员们,为了适应观众需要,采取“两下锅”的形式,即京剧河北梆子或山西梆子同台演出,剧目交叉。

这一时期,又涌现出了以满族京剧表演艺术家盖连仲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演员。盖连仲,原名毛和玉,工关羽戏,被时人誉为“活关公”。还有夏翠玉、李德如、王德胜等。(www.xing528.com)

宁夏第一个组织固定班社的是王子君主办的京剧“月华社”。王子君,女,天津人,以表演木板大鼓改当戏园老板。月华社地址新华街,遂改名为“新华舞台”,可容纳五六百人,楼上有环形楼座和包厢。

比京剧较早传入宁夏地区的秦腔,是西北地方剧种,更受到广大城乡人民的欢迎。起先只是一些在宁经商的陕西籍人自拉自唱,以为消遣,往后又在陕西会馆成立了陕西自乐班。而专业秦腔戏班的出现,约在20年代初期。第一个在宁夏游县串府的秦腔戏班主叫“小魁”。本城人孙光前(外号孙葫芦)也组织了一个名曰“葫芦班”。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以后,于1935年从兰州“新兴社”请来沈和中、刘逸民等人,又从“正俗分社”请来康正中、杨正俗等人,同原葫芦班中的名角联合组成1个50余人的班子。这支秦腔班子取名“觉民学社”,以“振声舞台”为专门演出场地。觉民学社,为官办、军队编制的艺术团体。它于1935年5月,招收第一批学员,1939年3月,内设觉民学校。直到解放前夕,前后招收5班学员,共约200人,著名演员有杨觉民、赵守中、高仁民、李德民、李振民等。在“觉民学社”一大批演员的带动下,秦腔在全省大为普及,连当时的马家军部队的各个师部都先后组建秦腔班子。[34]

宁夏戏剧舞台上的话剧艺术出现较晚,1925年冯玉祥军驻宁期间,曾组织过简易的街头话剧演出,但真正的话剧团是1940年由省教育厅和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第十服务团联合组建,名称为“贺兰剧团”的话剧团。由于演出效果很好,宁夏边疆教育巡回工作团也相继组织戏剧队,与该团在省内巡回演出。

盐池县在1936年被西征红军解放以后,首先在红军驻地建立了“列宁室”,由列宁室组织军民喜爱的文体活动。随着红色政权的日益巩固,根据毛泽东关于开展边区文化建设的指示,县人民政府大力开展苏维埃的群众文化活动,当年冬季就成立了人民剧社分社,全部节目都是自编自演。人民剧社与活跃在民间以演眉户、秦腔折子戏秧歌班子和“牛皮灯影戏”互相配合,互相学习,活跃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