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戏剧表演团体发展历程

广西戏剧表演团体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6年全自治区有戏剧表演团体36个,演职员1882人。1987年自治区直属剧团从科级单位升格为处级单位。1993年,文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广西文化主管部门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和政策。成立有广西桂剧团轻音乐队。1986年《泥马泪》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第一名。1987年4月中旬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进京为“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首都观众演出《泥马泪》。

广西戏剧表演团体发展历程

1986年全自治区有戏剧表演团体36个,演职员1882人。其中戏曲团体34个(包括桂剧7个、彩调剧7个、壮剧3个、粤剧14个、京剧1个、邕剧1个、采茶剧1个),话剧1个、木偶剧1个。1987年自治区直属剧团从科级单位升格为处级单位。

1993年,文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通知》,广西文化主管部门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和政策。首先,充实和调整剧团的领导班子,选拔一批懂业务、善管理、责任心和事业心强的专家型艺术骨干担任剧团的正副职领导,并与各剧团团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明确了团长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演职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对所有专业人员进行统一考评、考核,择优录取,竞争上岗。对受聘人员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把演职员的收入与其所具有的艺术水平挂钩、与其所付出的劳动挂钩,多劳多得,从根本上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陋习。通过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剧团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2005年有戏剧表演团体31个,演职员1353人。高级职称243人,中级职称307人。其中戏曲团体29个(包括桂剧7个、彩调剧3个、壮剧4个、粤剧12个、京剧1个、采茶剧1个、山歌剧1个),话剧1个,木偶剧1个。

桂剧团体

1986年至2005年,全自治区共有桂剧团体7个:自治区级1个,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市级2个,为柳州市桂剧团、桂林市桂剧团;县级4个,为全州县桂剧团、荔浦县桂剧团、平乐县桂剧团、钟山县桂剧团。1986年共有演职员380人,其中自治区级108人,市级133人,县级139人。2005年共有演职员399人,其中自治区级99人,市级168人,县级132人。有高级职称61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 1986年剧团编制由原来的120人调整为116人,实有演职员108人。设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人事秘书演员队、乐队、舞台队。成立有广西桂剧团轻音乐队。1992年与南宁三元公司合作建职工住房(1994年建成),基本上解决1994年以前进团职工住房问题。1994年开办艺术职业学校(一年后学校与剧团脱钩)。1999年自治区文化厅前后下拨经费80余万元,把原排练场改建成梨园剧坊,可容纳观众200人左右。2001年增设演出办公室。 2005年有演职员99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32人。

1986年始,剧团积极开拓演出市场,曾作出多种尝试。从1986年到1990年5月,桂剧团轻音乐队除在自治区各地、市、乡镇、工矿及学校演出外,还赴广东、海南、河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等省、市、县巡回演出。5年中总计演出近400场,总计毛收入30万元左右。与此同时坚持演出优秀传统剧目。1990年以后,还大量创作排演戏剧小品,并与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合作,创作排演各种专题晚会,以此完成演出场次任务,增加剧团收入。如1992年1月与广西喷施宝有限总公司达成协议,成立广西喷施宝艺术团,全年在广西及新疆等地巡回演出;同年8月组成课本剧演出队,排练课本剧,到学校进行教学演出。排演各种专题晚会,如香港回归专题、环境保护专题、计划生育专题、交通警察文艺专题、非典宣传专题、戒毒专题、劳动安全专题、戏曲绝活专题等。1998年尝试在剧团内部招聘演出项目制作人自筹资金运作演出剧目《一、二、三,起步走》。

1986年至2005年上演剧目共有80多个,其中创作的剧目有历史剧冯子材》《烈火南关》、现代剧《走出石碑》、神话剧《狮醒》、古装戏《血丝玉镯》;小品《苦果》《丈夫责任》《包袱》《盗宝出箱》《理解》等;移植、改编的剧目有《五女拜寿》《奇巧姻缘》《狱卒平冤》《弹吉他的姑娘》《台湾舞女》《膏药章》《孔繁森》《梁山伯祝英台》《红楼梦》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或折子戏有《打棍出箱》《哑背疯》《庵访》《人面桃花》等几十个。

1986年折子戏《打棍出箱》、小戏《人面桃花》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演出奖,《老虎吃媒》获剧展“振兴奖”; 1990年11月,参加第2届中国戏剧节,演出传统折子戏《打堂》《打棍出箱》《哑背疯》《庵访》,获优秀演出奖、优秀剧目奖,《庵访》主演苏国璋获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是广西首个获梅花奖的演员,《打棍出箱》应邀参加199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1991年《狮醒》《冯子材》分别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优秀剧目奖和三等奖,以及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音乐创作奖和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等;1993年5月,参加第3届中国戏剧节演出《狮醒》,获导演奖、表演奖;2000年桂剧音乐剧梁祝情愫》获第5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二等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舞美设计奖;2001年11月,参加第7届中国戏剧节,与广西京剧团联合演出《风雨南关》,获优秀演出奖、剧本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2004年《烈火南关》《小头宝借官记》分别获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一等奖和二等奖。

1993年至2005年,先后赴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和新加坡、法国、越南、泰国等国家演出《拾玉镯》《开弓吃茶》《柜中缘》《打棍出箱》《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娘教子》《虹桥赠珠》《吕布貂蝉》《变脸与翅子》《游春》等剧目,使桂剧走出国门,饮誉海内外。

柳州市桂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58人。2005年有演职员62人,其中获高级职称的演职员20人。

1986年以后,剧团分成戏剧队、轻歌队、法制宣传队进行演出活动,并以小剧场的演出方式,演出传统剧目中经典的小折子戏,如《拾玉镯》《断桥》《叫画》《虹霓关》等。反响较大的传统连台本桂剧有《风尘三侠》(改编)和《孟丽君》(移植祁剧),新编戏《玉蜻蜓》。

1986至2005年创作排演的主要剧目有《泥马泪》《独钓寒江雪》《商海搭错船》《归来哟,哥哥》

《李向群》《柳宗元》等。1986年《泥马泪》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第一名。1987年4月中旬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进京为“中国戏曲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首都观众演出《泥马泪》。1996年《商海搭错船》《归来哟,哥哥》分别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和桂花奖一等奖;1997年《商海搭错船》应邀赴京汇报演出,同年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1998年获文化部第8届文华新剧目奖。2000年《李向群》获第5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一等奖。2005年《柳宗元》获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2006年获第5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桂林市桂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75人。2005年有演职员106人,其中获高级职称的演职员19人。2000年入选文化部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名录。

1986年至2005年创作排演的主要剧目有《瑶妃传奇》《风采壮妹》《漓江燕》《砸锁》《大儒还乡》等。其中《瑶妃传奇》1991年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一等奖,1992年6月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并进中南海汇报演出,1993年10月获文化部第3届文华新剧目奖,开广西获文华奖的先河。剧本获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金奖。《风采壮妹》1996年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获第6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6月录制成电视戏曲片,获全国电视戏曲片展播大赛二等奖,同年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漓江燕》1999年获第5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2001年入选第7届中国戏剧节展演获剧目奖,主演获中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同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砸锁》2003年获首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第一名,2004年获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小戏桂花金奖。《大儒还乡》2004年获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2005年入选第9届中国戏剧节优秀作品展演获剧目奖、优秀表演奖,2006年获第5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同年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该团曾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及国内外各类大型文艺晚会演出,应邀赴日本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阿曼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演出。

彩调剧团体

1986年全自治区彩调剧团体共有7个,演职员303人。其中自治区级1个,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剧团,91人;地市级3个,为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地区彩调剧团、河池地区彩调剧团,演职员共139人;县级彩调剧团3个,为柳城县彩调剧团、武宣县彩调剧团、蒙山县彩调剧团,演职员共73人。2005年全自治区彩调剧团共有3个,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演职员204人。其中自治区级93人,市级111人。有高级职称58人,中级职称63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彩调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91人。设行政办公室、编导室、业务办公室、政治工作室、演员队、乐队、舞美队。同年11月与柳州锌品厂签订《建立经济文化联合体协议书》,协议签订后,厂方即按年度拨3万~5万元帮助剧团开展业务建设,提供演出实验基地和创作生活基地。同时厂方还资助剧团成立兴艺综合服务公司,办饮食店、理发店、冰室、桌球娱乐室、服装加工厂、养鸭养鱼场,解决剧团富余人员的工作问题。剧团则根据厂方业务需要,排演彩调剧和一系列综合文艺晚会随厂方赴自治区内外的铅锌矿、大型煤矿等协作单位进行巡回慰问演出,在各类重大演出活动中按厂方要求制作彩色幻灯广告宣传厂方产品,并为厂方培养业余文艺骨干。1987年7月31日,《广西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广西彩调剧团与柳州锌品厂建立经济文化联合体的专题新闻。1989年9月,与广西电视台、柳州锌品厂联合拍摄了电视专题片《长虹瑞彩》,介绍厂、团建立经济文化联合体后如何发挥各自优势、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1991年柳州锌品厂出资5万元及提供价值10多万元的钢材、水泥等物资,自治区文化厅拨款6万元,将原来的制作间改建成小舞台。1992年底,柳州锌品厂转制,经济文化联合体解散。1993年,部分演员停薪留职外出自谋出路,演出锐减,多种经营项目亦停止了经营。1994年,将11个队室压缩为6个队室。各部门根据职责,实行定编、定岗、以岗定人、一岗多职、一专多能的全能定期聘用制,对在职员工进行考核上岗,择优录取。实行艺术结构工资制,除国家正常合法的基本工资外,把受聘人员的浮动工资、岗位津贴、奖金发放、职称评定等与各人的政治思想、工作业绩及演出效益紧密地联系起来,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1997年与广西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司、南宁富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富港商厦”,总建筑面积4639平方米,2000年1月竣工,48户干部职工搬进新居,剧团长期存留的住房困难得到解决。同时,富港商厦从1~3层楼中划出1500平方米给剧团对外出租,剧团以租金收入解决部分业务经费和福利支出,缓解了国家投入经费不足的困难。2000年11月,自治区文化厅又先后拨款140多万元将小舞台扩建为既能排练又能演出的多功能小型剧场。2002年以全团集资、参股分红的办法,筹集了35万元投入排练新版《刘三姐》,2004年10月30日在南宁首演。2005年1月16日在北京与北京维萌艺术有限公司签订两年期的演出协议。双方共同出资,由《刘三姐》剧团负责演出,北京维萌艺术有限公司负责制作,并作为全球巡回的总代理进行市场推广。2004年将6个队室减为艺术生产室、营销创作室、后勤保障室和老干室。2005年,有演职员93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15人。

1986年至2005年,创作了大小剧目44个,有28个剧目在参加全国、自治区和地市级举办的各类文艺大奖赛中获得180多个奖项。其中神话剧《还珠洞》1986年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演出奖等奖项。现代戏《苗山妹子》、小戏《百事叉做媒》《得寸进尺》1991年分别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三等奖、优秀表演奖、优秀导演奖、导演特别奖等。现代戏《哪嗬咿嗬嗨》1995年获第4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奖、优秀表演奖等,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剧目一等奖、优秀编剧奖等,1996年获文化部第6届文华新剧目奖、导演奖、表演奖、音乐奖等,同年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广西桂花工程最高荣誉奖,1997年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现代戏《大山小村官》《听竹情》《闪光的足迹》2000年分别获第5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桂花奖剧目一等奖、优秀演出奖等,《大山小村官》并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8届广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编剧奖和导演奖;2001年,现代戏《梦里听竹》获第7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等。2003年9月,村长系列小戏《村长醉酒》《鸡鸣狗叫》《抢亲》《玫瑰约》和大型神话剧《蛇吞相》参加首届广西彩调艺术大赛,《村长醉酒》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鸡鸣狗叫》获剧目奖、编剧奖,《抢亲》获剧目奖、导演奖,《玫瑰约》获表演奖,《蛇吞相》获大戏类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等多项奖。2004年5月,小戏《追》参加第2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获最高奖大奖第一名及优秀编剧奖等;同年,小戏《追》《村长醉酒》《抢亲》参加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小戏总展演,《追》获桂花金奖、编剧奖等,《村长醉酒》获优秀剧目奖、编剧奖等,《抢亲》获剧目奖、导演奖等。2005年1月,《蛇吞相》参加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大戏总展演,获桂花奖一等奖、导演奖等;10月,小戏《乡醉》获首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同月,新版《刘三姐》获第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白玉兰”戏剧表演新人主角奖。

2000年2月,获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从21世纪初始,剧团组织创作力量,改编一批传统戏,与河池市文化局联合编印成《广西彩调剧优秀传统剧目选》,共3卷,内部出版,为保护广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柳州市彩调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72人。2005年有演职人员61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9人。

1986年至2005年创作排演的主要剧目有《女性交响曲》《苗山妹子》《血土》《歌妹》《唢呐道情》《红蜻蜓》《山考》《青青绞股兰》《儿女心》《茶山会》《山间情话》等。其中小戏《红蜻蜓》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剧目奖、演员奖;彩调电视剧《苗山妹子》获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戏曲电视剧二等奖;七场现代剧《青青绞股兰》获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铜奖;八场现代剧《儿女心》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演出奖、导演奖、优秀表演奖、音乐设计奖等;改编传统小戏《茶山会》获山东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银奖;小戏《山间情话》获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小戏桂花金奖。剧团每年创作多台文艺晚会在柳州全市四区六县各基层单位巡回演出。

桂林市彩调剧团 1986年时称桂林地区彩调剧团。有演职员45人。1991年被评为广西文艺工作先进集体单位。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恢复为桂林市彩调剧团。2005年有演职人员50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9人。

1986年至2005年创作排演的主要剧目有《五子图》《山风》《人情债》《村长刘自忠》《罗汉坡》《山妹子》《双上吊》等。其中大型古装彩调剧《五子图》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演出奖、首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年间该剧上演近千场,全国几十个剧种上百个剧团移植上演;《山风》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等多项奖;《双上吊》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小戏一等奖,第2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人情债》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小戏二等奖,全国小品小戏比赛三等奖。中央电视台将《榕树情缘》《人情债》《狗保闹学》《姐妹看花》拍摄成彩调小戏专场多次播出。为保护与传承彩调艺术还录制了166张传统彩调剧光碟出版发行。

粤剧团体

1986年全自治区粤剧团体共有14个,演职员683人。其中地市级6个,为南宁市粤剧团、柳州市粤剧团、梧州市粤剧团、北海市粤剧团、玉林地区粤剧团、百色地区粤剧团,演职员360人;县市级8个,为岑溪县粤剧团、藤县粤剧团、桂平县粤剧团、玉林市粤剧团、钦州市粤剧团、合浦县粤剧团、灵山县粤剧团、浦北县粤剧团,演职员共323人。2005年全自治区粤剧团体共有12个,演职员401人,有高级职称40人,中级职称57人。其中地市级7个,为南宁市粤剧团、柳州市粤剧团、梧州粤剧团、北海市粤剧团、钦州市粤剧团、玉林市粤剧团、百色市粤剧团,演职员290人;县市级粤剧团体5个,为岑溪县粤剧团、桂平市粤剧团、玉州区粤剧团、合浦县粤剧团、灵山县粤剧团,演职员111人。

梧州粤剧团 也称广西粤剧团。1986年时称梧州市粤剧团。有演职员79人。1993年使用现名。2005年有演职员47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7人。

该团既演出传统粤剧,也演出现代歌舞。1986年至2005年创作、改编和演出的剧目有《君子协定》《闹宴》等小戏小品,《女驸马》《孟丽君》《九宝莲》《莫愁湖》等传统和现代剧目,以及粤语话剧《婆婆妈妈》等。多次参加全国、自治区级文艺会演、比赛,2000年《婆婆妈妈》获第5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剧目一等奖、优秀演出奖、编剧奖、导演奖等,2001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剧团曾多次赴港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港澳及两广地区具有较大影响。

南宁市粤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85人。2005年有演职员69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1人。

1986年至2005年创作、改编、移植有《乾隆点状元》《月到中秋》《西河会妻》《此恨绵绵》等10多部剧目,共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地市级的各类文艺奖项90多项(次)。其中《乾隆点状元》1987年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剧目奖,1988年获首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月到中秋》1996年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演出一等奖,1997年获第5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及优秀表演奖、优秀服装设计奖等奖,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紫金锤》2001年获第7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及优秀表演奖等多个单项奖,主演梁素梅获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邕剧小戏《开泰新声》2004年获第2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剧目金奖、稀有剧种保护奖、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三江水满皇姑情》2005年获第4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

柳州市粤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55人。1996年被评为柳州市级文明单位。2005年有演职员48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1人。

1986年至2005年创编的大小剧目《背解红罗》《天涯何处不相逢》《梨花雨后香》《螺神》《恩恩怨怨总是情》《浩气靖乾坤》《盲妹》《将军的烟斗》《双醉酒》《将军悔》《但愿人长久》等在比赛中获多项奖,并成为剧团保留剧目。其中三集大型连续剧《背解红罗》创造了年演出百场的纪录。广西电视台曾录制《春江月》《凤箫怨》《金花义斩郡马郎》《凤冠梦》等剧目,在广西电视台和广东电视台播放。20年间在两广常演《春江月》《同是天下慈母心》《凤冠梦》《棒打薄情郎》《弃官救冤妇》等几十套经典剧目。从1997年起,每年的9—10月联合业余粤剧社团举办 “龙城粤剧黄金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前往粤剧发源地珠江一带进行“春”“秋”两班的演出。(www.xing528.com)

北海市粤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52人。2005年有演职员43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4人。

1986年至2005年创作有《红十字狂想曲》《海门珠潮》《流行雨》《珠还合浦》等剧目。其中《乍雨还晴》《阴差阳错》《红十字狂想曲》1986年分别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演出奖、振兴奖、个人表演奖等;《海门珠潮》1992年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奖、优秀音乐设计奖等;《流星雨》1996年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二等奖、优秀表演奖等;《珠还合浦》2000年获第5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剧目一等奖和11个单项奖。剧团多次应邀赴香港、澳门以及广东交流演出《马福龙卖箭》《洛神》《珠还合浦》《刁蛮公主》《六国大封相》《新倩女幽魂》等一批古装粤剧。2000年至2005年,连续5年举行北海迎春粤剧演出周和休渔期粤剧演出周活动。

钦州市粤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46人。1995年5月获自治区文化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有演职员2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

1986年至2005年演出从未间断,曾到过广东湛江茂名、阳江、珠海以及广西南宁、北海、玉林、梧州等地演出,平均每年演出100多场。主要剧目有《孽海情鸳》《冷月状元归》《碧玉簪》《血掌印》《三审状元妻》《花轿错》《莲花碧玉情》《梁祝姻缘》《痴情女王恋太子》《女儿香》《五子图》《柳毅传书》《搜书院》《选女婿》《闹严府》《牡丹亭》《海底沉妻》《风雨良宵》等20多个传统粤剧剧目,多数是学习剧目。1993年受中国澳门地区雀仔园邀请,到澳门演出7天,每天2场,共演10多个传统剧目,受到澳门同胞的好评。

玉林市粤剧团 1986年时称玉林地区粤剧团,有演职员54人。2005年有演职员38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

20世纪80年代曾得到广东著名粤剧大师文觉非、罗品超、郎筠玉、罗家宝等的辅导传艺,并共同登台演出《拉郎配》《平贵别窑》等名剧。20年间创作、改编上演了《屠夫状元》《墓中生太子》《偷龙弃凤》《秦香莲》《二女争夫》等几十部优秀传统剧目。其中《死囚传奇》1986年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演出三等奖;《过关》1991年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三等奖;1994年3名青年演员代表广西参加广东首届粤剧演艺大赛获表演奖。年均演出100场以上,曾被评为玉林市优秀演出团体,自治区文化系统先进集体。

百色市粤剧团 1986年时称百色地区粤剧团,有演职员35人。2005年有演职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

1986年至2005年,改编创作演出了《搜书院》《绣襦记》《山茶花》《陷阱》《放裴》《武松打店》等一批剧目,多次获得自治区级专业赛事的奖项。20年间坚持组织优秀剧目到乡村、学校、工厂进行演出,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

壮剧团体

1986年全自治区有壮剧团体3个,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德保县壮剧团、田林县壮剧团,共有演职员156人。2005年有壮剧团体4个,增加靖西县壮剧团,演职员共150人,其中有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16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1986年有演职员106人。从1986年开始,为拓宽演出市场,曾进行多种艺术形式的尝试。至1994年,分别组建广西新潮摇滚艺术团、广西金声轻音乐团、广西青年艺术团,排演了6台民族歌舞轻音乐和现代歌舞及小品的综合节目,在广西、广东、海南等省(自治区)进行巡回演出,创剧团有史以来罕见的演出场次。广西青年艺术团还肩负起自治区林业系统艺术慰问团、自治区电力系统艺术慰问团、自治区冶金系统艺术慰问团、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艺术义演7分团等的慰问宣传任务,在全自治区进行巡回演出。1994年后,实行聘任制和新的演出经济分配办法。1995年、1996年分别建立广西壮剧团田林、靖西2个分团。1998年至2005年,剧团以自筹资金为主修建三层办公楼,先后购置交通工具办公用品和演出器材,并改建排练场舞台,增加舞台部门的工作场所,逐步完善演出需要的基本设备和业务生产的环境。其间还办下合作开发的物业产权证,保证租金收入,用于补贴演职员工资与福利。2005年,有演职员84人,其中高级职称35人,中级职称16人。

1986年至2005年,创作有《羽人梦》《歌王》《瓦氏夫人》等多部优秀作品。《羽人梦》1986年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第二名,以及编剧、导演、音乐、表演等多项奖,1987年代表广西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中南片)优秀剧目展演,1988年获首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1989年获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金奖。戏曲电视剧《瓦氏夫人》(上、下集,与广西电影制片厂、南宁供电局联合拍摄)1990年获第5届全国戏曲电视剧“黄河杯”优秀单本戏曲电视剧三等奖,第3届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团结奖。《月满桂花江》1991年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剧目奖、编剧奖、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表演奖等奖项。《醉酒英雄》1991年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小戏一等奖,获全国首届“梨园杯”戏曲现代教学剧目展演比赛优秀剧目奖;1994年代表广西参加第4届中国艺术节,1997年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歌王》1996年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优秀编剧奖等多项奖,获中宣部第5届“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第7届文华大奖和7个单项奖,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瓦氏夫人》2001年获第7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舞美奖、表演奖等10余项奖,第14届曹禺戏剧戏曲剧本提名奖,2002年获第12届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金奖,2005年获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和优秀编剧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舞美奖、表演奖等10余项奖,2006年获第5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3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

20世纪80年代末对壮剧的源流沿革、音乐唱腔、表演程式等进行收集整理,完成《壮剧音乐集成》《广西戏曲志·壮剧卷》《壮剧表演步法》《壮剧研究》《壮剧表演程式》等的编写,其中《壮剧表演步法》数条条目被收入《中国百科全书》。1994年,与法国国家科学院郑瑞贞博士合作,录制壮剧艺术历史资料。2001年、2003年、2005年,为促进广西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出访越南高平省演出壮民族民俗乐舞。

话剧团体

1986年至2005年,专门的话剧表演艺术团体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话剧团,其他话剧团体为南宁市艺术剧院下设的话剧团。

广西壮族自治区话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104人。1989年设业务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老干科、演员队、舞美队。1994年增设开发部,下设时尚影视广告公司、时尚装饰装潢公司、经营公司。1995年改为团部、党支部办公室、行政科、艺术生产科、演出科、编导艺术办公室、开发经营办公室、老干科等科室。1999年调整为团部办公室、行政科、艺术生产管理科、演出科、人事老干科。2002年中层机构调整为演出营销部、专业人员管理部、人事老干科、行政物业管理部。2003年,总投资约960万元,总建筑面积为3212平方米,设有356个座位和业务培训中心等设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的明星剧场竣工。2005年,剧团深化改革,新机构设置为团部、办公室、演出制作中心、新剧场等4个职能部门,实行全员岗位责任聘用制,由剧团与个人签订聘用书。至2005年,有演职员58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8人。

1986年至2005年,为完成演出场次任务和增加经济收入,克服重重困难组织各种类型的文艺晚会赴广西各地巡回演出。截至2005年共演出1000多场,毛收入约300万元,观众人数100多万人。

1986年至2005年,创作、上演的主要剧目有《八角姻缘》《邓小平与李明瑞》《李正海》《绿色渡船》《成长仪式》《穿越心灵黑洞》《夕阳山外山》《山里来的打工仔》《爱》《标志》《约定》《爱人》《人约黄昏后》《歌星与歌迷》《美女PK帅哥》《人类的朋友》等30多个剧目。其中《八角姻缘》1986年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演出奖,1989年获第2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团结奖;《爱》《标志》1987年分别获广西首届戏剧小品电视大赛优秀剧目奖和二等奖;小品《好丈夫》1990年获首届全国计划生育会演优秀演出奖;《红绿宣言》《杰作》《烛芯》1991年参加中南地区话剧小品电视大奖赛分别获演出奖和三等奖,还有导演奖、演员奖、舞美设计奖共计19个奖项;《邓小平与李明瑞》1992年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二等奖、优秀演员奖、导演奖等;《李正海》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荣誉奖;《绿色渡船》是剧团首次以市场经济形式运作的创作剧目,2000年获第5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剧目二等奖和优秀演出奖;《成长仪式》《夕阳山外山》2004年分别获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一等奖和小戏类剧目奖。

南宁市艺术剧院话剧团 1986年至2005年创作排演的主要剧目有《四去三进一》《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山乡轶事》《嫁给大海的人》《大院的早晨》《呼唤》《关于爱情》《及时雨》《张大嘴与李干部》等。20世纪90年代始,剧团着力开展戏剧小品的创作,成绩显著。20年中多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四去三进一》1986年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等;《山乡轶事》1992年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二等奖、创作一等奖、优秀导演奖等;《呼唤》1999年获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一等奖,2001年获第4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张大嘴与李干部》2003年获第10届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一等奖及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音乐伴奏奖,2006年获第5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京剧 木偶剧团体

广西壮族自治区京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111人。1987年改为广西艺术辅导团,其任务是对全自治区各地的文艺团体进行艺术辅导。1997年重新恢复为广西京剧团,与广西艺术辅导团的名称并用。2005年有演职员83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3人。2006年获国家重点省级京剧团称号。2007年恢复为广西京剧团,不再使用艺术辅导团名称。

1986年至2005年,先后创作了《南关魂》《荆山恩仇记》《甘罗十二为使臣》《七侠五义》《霸王别姬》《格鲁花》《山花烂漫》《双喜临门》《中秋月》《少女之死》《天理难容》《初次见面》《三张奖状》《土地爷的风波》《武松新传》《死去活来》《八戒新传》《搭车》《今夜有雨》《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各行其道》《大年三十》等大小剧目(包括小品)20多个。其中《甘罗十二为使臣》1992年获第3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二等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与广西桂剧团联合演出的桂剧《风雨南关》2001年获第7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霸王别姬》2004年获第4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剧目奖、表演奖,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及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表演奖、表演奖和舞美设计奖,2006年获第5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双喜临门》2005年获第3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1986年至2005年,先后与自治区公安系统有关部门、税务、国土等单位合作,创作、排演了“消防文艺晚会”“安全之友文艺晚会”“税务之声文艺晚会”“法制文艺晚会”“禁毒文艺晚会”“庆祝土地法颁布十周年文艺晚会”等专题文艺晚会,到自治区各地巡回宣传演出逾千场,总收入约300万元。2005年,承办中国南宁—东南亚京剧爱好者国际演唱会,国内著名京剧演员及东南亚1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票友参加演唱会并开展学术研讨交流。

广西壮族自治区木偶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71人。设行政办公室、财务室、业务创作办公室、演员队、乐队、舞美队。1986年至1992年,成立有广西南方轻音乐团演出队。2000年改设为行政办公室、财务室、业务发展部、艺术创作办公室、演出经营科、演出一队、演出二队、舞美制作部。2005年,有演职员64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9人。

剧团常年把创作对少年儿童有教育意义的剧(节)目作主线,为广大青少年观众提供寓教于乐的精神产品,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新剧目的创作以演出市场为主导,把创新放在首位。1986年至2005年,创作的主要剧目有:神话类的《夜明珠》《红孩儿》,综合节目《偶艺奇观之钟馗外传》,木偶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段)、《假面双人舞》《板鞋舞》,童话剧类的《小美人鱼》《丑小鸭的月光》《白雪公主》(选段)《卖火柴的小女孩》,现代题材类的《智斗人贩子》,课本剧《王二小》《小英雄雨来》《艰苦岁月》《小亮的教训》《小天天遇险记》,舞蹈类的人偶舞蹈《偶艺新韵》(节目包括《只有山歌敬亲人》《走进西藏》《大板城的姑娘》《楼台会》《孔雀与少女》《卡门》《纳西篝火阿哩哩》)等共计30多个剧(节)目。其中《夜明珠》1986年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演出奖以及导演奖、表演奖、舞美设计奖、造型奖等多项奖;《红孩儿》1991年获穗、桂、湘、沪四省市木偶皮影戏展演优秀剧目奖及导演奖、表演奖、舞美设计奖、造型奖等多项奖,1993年获第2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天鹅湖》(选段)《钟馗外传》《假面双人舞》《板鞋舞》1996年分别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木偶类演出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造型奖等;《偶艺新韵》2002年6月代表中国赴捷克参加布拉格国际艺术节演出,获最佳艺术表演奖、最受儿童观众欢迎奖;《小美人鱼》2003年获第2届全国木偶皮影戏比赛金奖,2005年获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奖一等奖和表演奖、音乐设计奖、舞美设计奖、造型奖等多项奖;《丑小鸭的月光》2004年获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暨上海少年儿童国际艺术节优秀演出奖。

广西木偶剧团创作的人偶舞蹈《只有山歌敬亲人》(2000年)

1986年至1992年,分三路演出队赴各地巡演,平均每年演出场次达310场。1991年至2005年,《红孩儿》共演出400多场,《偶艺新韵》共演出200多场,《小美人鱼》共演出200多场,《白雪公主》选场《快乐的小木屋》共演出150场,其他剧目的演出都分别在20~40场。从2001年开始,先后到中国香港、澳门等地区和捷克、新加坡、日本、泰国、老挝、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进行商业演出,受到各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2002年8月,布拉格木偶艺术剧团邀请广西木偶剧团为他们创作并导演排练世界首部木偶芭蕾舞剧《小美人鱼》,演出后被誉为是他们所看到的最具艺术水平和最有欣赏艺术价值的剧目。

2005年元旦,在原广西木偶剧团排练场旧址上建造的广西儿童剧院竣工落成,这是一座具有先进设备的现代化专业剧场。当年被列为广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

民间小戏团体

贺州市八步区山歌剧团 1986年时称贺县山歌剧团,有演职员25人。2002年改为现名。2005年有演职员3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0人。1986年到2005年20年间,剧团不断推陈出新,被誉为“广西文艺的一朵奇葩”。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家优秀文艺团体。

20年间创作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爱情之花》《啼笑姻缘》《颁奖》《出嫁新歌》《赶圩》《客车风韵》《一李千金》《卖桃》《农家乐》《迎送人生》《百鸟宴》等,并创作有客家山歌《落水天》《豆腐酿》《鸡歌》《三月三》《情满桃花水》《自动伞自动开》等作品。其中《颁奖》1986年获第2届广西戏剧展览会优秀剧目奖等;《赶圩》1996年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桂花金奖,1997年获第3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歌曲《月光光》20世纪90年代在贺州家喻户晓,在海外广为流传,成为贺州标志性文化品牌;2002年《卖桃》赴京为党的十六大代表演出;2004年小戏《农家乐》、歌舞表演《抛红线》先后获得广西八桂群星奖大赛决赛金奖和泛珠三角九省区客家山歌邀请赛金奖。此外,为计生、民政、建设、财政、税务等部门创作并排演的小品《甜甜蜜蜜》《苦果》、舞蹈《新生》、歌舞《把贺州变成风景》《共有一个梦》等作品也先后在全国、全自治区各系统举办的大赛中获奖。

2001年10月,剧团应邀赴中国台湾地区参加交流活动。2004年11月应泰国客家总会的邀请,参加泰国客家总会成立80周年庆祝活动。

博白采茶剧团 1986年有演职员36人。2005年有演职员29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

1986年至2005年,积极创作、改编剧(节)目演出及参赛并获奖。其中创作的采茶舞《四季花舞》《白州乐舞》1987年在广西电视台“迎春文艺晚会”上播出,在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采茶戏《甜郎辣姐》1996年获第4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小戏类演出二等奖;采茶戏《铁公鸡与爱情鸟》2000年获第5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小戏小品二等奖;采茶戏《清水塘边》2003年获第10届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二等奖,剧本获三等奖;采茶戏《门神下乡》2004年获第6届广西戏剧展览会小戏类桂花金奖;采茶戏《烦恼村官》2005年获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优秀推荐剧目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