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现当代戏剧的萌芽:1898—1919中国现当代戏剧滥觞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之后,是受西方戏剧影响的结果。1930年,上海艺术剧社、南国社、摩登剧社、复旦剧社、辛酉剧社、戏剧协社等联合成立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名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简称剧联。上海剧作者协会改为“中国剧作者协会”,倡导“国防戏剧”,号召“文章入伍”“文章下乡”。上海、南京失守后,抗战戏剧运动的中心转移到武汉。

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一)现当代戏剧的萌芽:1898—1919

中国现当代戏剧滥觞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之后,是受西方戏剧影响的结果。“新生的戏剧形态在中国不过半个世纪左右,毋庸‘辨体’,又与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之间没有什么沿革、衍变、发展关系。”[7]

1902年,梁启超发表《劫灰梦传奇》,揭开了改良传统戏剧的序幕。1912年,王国维出版《宋元戏曲考》,标志着戏剧美学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折。1906年底,爱好文艺的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春柳社文艺研究会。春柳社是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文艺团体,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活动的正式开始。春柳社相继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以及《黑奴吁天录》,引起强烈反响,标志着“新戏”或“文明戏”的正式开端。

这一时期已经开启了对国外戏剧作品的介绍。例如,1918年6月,《新青年》第4卷6号刊出“易卜生专号”,登载胡适、罗家伦翻译的《娜拉》(《玩偶之家》),《新潮》和《小说月报》也先后登载了易卜生的《群鬼》《社会支柱》。

(二)现当代戏剧的形成:1919—1929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后,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等国外戏剧家的理论和作品更多地被译介到中国,进一步启发和鼓舞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例如,田汉曹禺老舍等戏剧家都受到莎士比亚的影响。田汉翻译了《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二、三场,译作于1921年6月发表在《少年中国》第2卷第12期。同年,沈雁冰、郑振铎等13人在上海成立了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专业性的戏剧杂志《戏剧》月刊,产生了较大影响。同年成立的戏剧协社在我国早期戏剧团体中存在时间最长,前后活动12年、累计举行公演16次,具有严格的导演制度和排演制度,废除了男扮女装的演出方式,积累了丰富的戏剧演出经验,其改编并公演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获得成功。

这一时期的优秀剧作,主要是独幕剧,例如田汉的《获虎之夜》、丁西林的《一只马蜂》、欧阳倩予的《回家以后》等。

(三)现当代戏剧的成熟:1929—1937

1929年,夏衍、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等成立了上海艺术剧社,第一次提供了“无产阶级戏剧”的新兴口号,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戏剧团体的直接领导。1930年,上海艺术剧社、南国社、摩登剧社、复旦剧社、辛酉剧社、戏剧协社等联合成立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名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简称剧联。剧联提出“演剧大众化”“戏剧走向农村”的口号,以表现工农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将戏剧广为普及,戏剧开始具有了广场戏剧的性质。1936年,剧联自行解散。随后涌出一批以抗战为题材的戏剧,形式也更多元化,例如茶馆剧、街头剧、游行剧、活报剧等,形成广场戏剧的创作热潮。(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中国戏剧在理论、实践层面逐步专业化,产生了一批较为成熟的作品,例如曹禺的《雷雨》、洪深的《五奎桥》、田汉的《回春之曲》、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

(四)现当代戏剧的繁荣:1937—1949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上海剧作者协会改为“中国剧作者协会”,倡导“国防戏剧”,号召“文章入伍”“文章下乡”。这是全国文艺界最早成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其集体创作的三幕剧《保护卢沟桥》,慷慨激昂,表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和意志。上海、南京失守后,抗战戏剧运动的中心转移到武汉。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汇集了新兴话剧和传统戏曲的评剧川剧粤剧、山西梆子、河南梆子等不同剧种的千百名戏剧工作者。这为各类剧种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提供了条件。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后,以探索戏剧民族化为方向,逐步开展了民族秧歌剧、民族新歌剧的实验,例如新秧歌剧《兄妹开荒》采用民间秧歌、花鼓高跷等艺术样式,《白毛女》融合西方歌剧和传统戏曲,是戏剧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融合。

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例如曹禺的《北京人》、田汉的《秋声赋》、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芳草天涯》、陈白尘的《升官图》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五)现当代戏剧的多元:1949年至今

1949年后,中国戏剧发展进一步多元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消费、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中国戏剧的创作理念、题材选择、手法运用、演出方式等有了新的开拓。经典戏剧、通俗戏剧、实验戏剧等多元并存。例如杨利民的《危情夫妻》、费明的《离婚了,就别来找我》等通俗戏剧,表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体现出生活化、世俗化和平民化;再如林兆华的实验戏剧《故事新编》《浮士德》等,打破一般戏剧的线性叙述结构,更新舞台装置,融合木偶戏、皮影戏等中国传统艺术以及爵士乐、摇滚乐等西方艺术,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