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旅游扶贫瓶颈:专题调研系列报告七

解决旅游扶贫瓶颈:专题调研系列报告七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在淅川县调研时感到,旅游扶贫市场空间广、造血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位到淅川县开发乡村旅游的投资人反映,目前村里没有4G信号,一些村小组之间还处于断路状态,给项目发展造成很大障碍。

解决旅游扶贫瓶颈:专题调研系列报告七

张军立 张凯竣

旅游是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产业,是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渠道。我们在淅川县调研时感到,旅游扶贫市场空间广、造血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县旅游业辐射带动549户贫困户、2386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困难瓶颈,应加强引导、大力扶持,进一步释放旅游扶贫的积极效应。

一要破除旅游项目内容单一、吸引外来客源难瓶颈。乡村旅游是旅游扶贫的重要载体,目前以自发式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为主,投资规模小、规划层次低、发展理念落后,普遍存在“弱、小、散”的问题。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大都按照“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的模式开发,“千村一面”,内容雷同。旅游景点布局分散,既没连成线,也未形成片。辐射带动半径小,重游率低,经济效益不佳。我们调研的乡村旅游点,提供的多是观光、采摘、垂钓、素质拓展等简单基础项目,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内涵,吸引的游客以本县和邻县为主,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不高,目前还都没有实现盈利。

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更好发挥扶贫富民成效,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根据各地资源环境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乡村旅游发展重点,结合当地特色,深入挖掘生态、文化、民俗、历史等资源价值,提升乡村旅游内涵。加强对本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统筹规划,整合分散旅游点,打造精品旅游路线,连线成片开发,提高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业态相结合,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种养、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二要破除农民参与程度不高、分享开发收益难瓶颈。为了吸引外来投资,很多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引进了专业化运营公司,这有助于发挥企业在融资渠道、营运经验、组织架构、管理水平及社会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但由于经营权、收益权全部归企业所有,也会带来当地农民参与度低、获利少的问题,甚至容易引发社会矛盾。我们调研了解到,淅川县的一些景区是由郑州的大型文旅集团整体开发,村民主要以开办农家乐销售农副产品、在景区就业等方式获得收入,无法参与景区的经营和分红,难以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直接收益。

乡村旅游开发不能把当地群众排斥在外,要着眼于贫困人口受益、贫困户脱贫摘帽,建立乡村旅游收益共享的合理机制。一方面,支持鼓励专业化旅游企业参与开发,给予优惠配套政策,发挥其专业优势,带动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推进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村“结对子”,在劳动用工、农副产品采购、配套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强对口帮扶。另一方面,创新农民参与旅游扶贫的新路径,以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财产权以及农民集体资源资产等形式入股合作、共同开发,让贫困地区农民更好更多分享旅游发展的长期收益。

三要破除路网设施建设滞后、游客进出景区难瓶颈。旅游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尤其是交通的可达性是重要前提,但贫困地区往往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很多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我们调研的两家乡村旅游点,进村道路只有三米宽,小型车错车都比较困难,旅游大巴更是无法通行。此外,水电、通信、住宿、公共卫生、垃圾处理等设施不健全也是制约旅游扶贫的主要短板。一位到淅川县开发乡村旅游的投资人反映,目前村里没有4G信号,一些村小组之间还处于断路状态,给项目发展造成很大障碍

建议大力提升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贫困县重点景区、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在规划制定、政策扶持、项目审批核准和资金安排等方面适当给予倾斜,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旅游景区4G网络全覆盖、旅游扶贫重点村通硬化路。加快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站等相关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景点整体服务保障能力,让游客进得来、玩得好、留得住。(www.xing528.com)

四要破除旅游资产无法抵押、企业发展融资难瓶颈。乡村旅游项目由于地理环境、配套条件等原因,资金需求较大,而开发主体以中小企业和农户为主,普遍存在实物资产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特别是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还存在限制,相关旅游设施由于土地性质等原因没有产权证无法用于抵押,导致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我们调研的淅川县的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启动四年多来已累计投入自有资金1000多万元,仅获得过50万元信用社扶持贷款,目前资金链十分紧张。

要多措并举化解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融资难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土地承包合同和流转协议、旅游开发形成的固定资产等向企业提供相应融资支持,将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纳入农业信贷担保支持范围。鼓励各地政府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强化财政支持,促进景区提档升级。加强宣传动员,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开发投资、慈善捐助等方式参与旅游扶贫。

五要破除建设用地资源短缺、旅游项目落地难瓶颈。按照现行政策规定,永久性旅游设施只允许建在集体建设用地或闲置宅基地之上,不得占用农用地,但目前的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严重不足、分布较为分散,限制了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空间。淅川县乡村旅游点负责人普遍反映,现有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制度与乡村旅游用地需求存在一定矛盾,由于不允许建设永久性建筑,游客接待中心、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无法落地,有的设施建成后即成为违建,有的只能通过临时性建筑过渡,实际开发中难免存在土地使用不规范的情况,潜在政策风险较大。

建议加强旅游扶贫用地保障,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在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监管政策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或个人通过土地流转开展乡村旅游,落实对贫困县专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等政策,优先保障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用地。适当放开设施农用地上的建筑类型限制,允许建设一定面积比例的固定建筑作为配套设施,用于改善旅游服务条件。同时也要加强土地使用监管,明确乡村旅游用地只能用于相关自营性经营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开发住宅商品房,不能炒买炒卖集体建设用地。

六要破除专业人才支撑不足、项目提质升级难瓶颈。一方面,目前贫困村里中老年人占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往往不具备从事乡村旅游必要的知识技能,经营服务水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在工作条件、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缺乏足够吸引力,外地人才不愿来、本地人才又留不住,限制了旅游项目的品质提升和持续发展。调研中景点负责人表示,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人员缺口较大,有些乡村旅游点连一个有资格证的正规导游都招不到。

要重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将旅游扶贫与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有机结合,鼓励高校毕业生、文化创意工作者等从事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加大培训力度,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建设地方培训基地,实现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全覆盖,提高旅游扶贫一线骨干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增强旅游扶贫持续发展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