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夯实基层基础,稳步脱贫——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夯实基层基础,稳步脱贫——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传方刘一宁加强贫困村基层基础建设,是实现脱贫的重要支撑,也是下一步推进贫困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举措。从淅川县的做法看,要多措并举,内外发力,进一步加强贫困村基层基础建设。虽然淅川县规定,帮扶干部个人投入的资金,脱贫后作为股份予以分红,但目前来看基本属于帮扶干部出于使命责任的志愿行为。但总体上,村“两委”班子在年龄结构、能力素质上,与稳定脱贫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壮大贫困

夯实基层基础,稳步脱贫——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李传方 刘一宁

加强贫困村基层基础建设,是实现脱贫的重要支撑,也是下一步推进贫困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举措。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应把建强基层组织、培养“带头人”、强化自身造血能力等基础性工作突出出来。从淅川县的做法看,要多措并举,内外发力,进一步加强贫困村基层基础建设。

一要把基层组织建设与促进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基层组织建设是贫困村基层基础建设的关键一环。一些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之所以虚化、淡化、边缘化,主要原因在于抓手和载体不实,与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脱节。淅川县通过推动贫困村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较好解决了基层组织劲往哪使,工作怎么抓的问题。

首先是围绕产业链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在村办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建立党组织,通过设立妇女小组、老年小组、青年小组等把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实现党的组织在产业链上全覆盖,使党组织工作更好融入中心、服务中心。不少乡镇针对部分农村党员无业、无职,党员身份感不强,在产业的关键环节上为每名党员设岗定责,给岗位、给责任、给义务,使党员在产业发展中有存在感获得感,有效激发了党员积极性。

其次是利用产业吸引力增强党建工作实效。一些贫困村建立了村组干部、党员、村办实体负责人、扶贫工作队员、群众代表及普通群众参加的“党干群联席会议制度”,把会议地点搬到产业所在的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在会议的时机和议题选择上,主要围绕研究讨论产业规划、项目引进和利润分红等党员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增强会议吸引力。有的村民讲,过去村里招呼开会,大家都不想来,因为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现在一看,村里的会议都与家家户户利益相关,都抢着来。参会人员各个层次都有,会议地点也没那么严肃,发言不会有顾忌,有时吵几句也没事,会上容易达成共识,会后执行就比较有力。同时,每次开会都联系贫困群众切身利益,借势宣讲党的理论、党的政策,开展感恩教育

我们感到,脱贫攻坚推进到现在,很多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产业不仅成为贫困村脱贫的经济支柱,也成为贫困村基层组织发展的重要依托。将基层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统起来抓,既能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切实发挥基层组织把握方向、集聚民智、协调解决棘手问题的优势,又能通过协调解决好产业等农民群众关注的利益问题,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形成脱贫致富的强劲力量。

二要充分发挥扶贫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外脑”的带动力

贫困村人才缺乏,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要借助外部力量。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用好驻村帮扶干部这支特殊力量。前两年,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了引进项目、发展产业上,对脱贫攻坚贡献极大。很多群众反映,如果没有帮扶干部,很多想法实现不了,他们协调了很多村里协调不成的事,在群众中形成较高威信。要利用村民对帮扶干部的这股信任,用好他们观念新、视野宽、素质高等优势,因势利导推进所在贫困村强化基层基础。

(一)引导帮扶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软实力建设上。在与部分驻村第一书记个别交流过程中,大家对可能出现的返贫风险,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忧。有的认为,现在推进脱贫攻坚主要靠的是外部力量,一旦帮扶力量、帮扶政策撤出,很容易返贫。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在着力推进落实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的同时,把贫困村软实力建设也作为帮扶工作的一项重点。特别是在带强村“两委”班子、带好党员队伍、带出一批致富带头人上下更大功夫,为贫困村在脱贫后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为此,要不断改进扶贫考核督查工作,加强对各类扶贫检查考评的统筹整合,将村级组织建设等纳入检查考评范围,发挥好“指挥棒”作用。(www.xing528.com)

(二)加强对帮扶干部的针对性培训。基层基础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尤其组织建设、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突破难、见效慢。不少帮扶干部反映,这方面工作比协调几个项目、规划几个产业难度要大得多,而且他们大都是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选派,对加强农村综合性、基础性工作不熟悉,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有效的着力点。应针对帮扶干部,开展一系列关于基层基础建设方面的专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和相互学习借鉴,弄准吃透扶贫政策,提高带领村民抓基层打基础的能力水平。

(三)用经济利益把帮扶干部与贫困村长期捆绑在一起,使他们将来人走但心不走。淅川县有些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把自己与贫困村紧紧连在一起,自掏腰包拿出1万—2万元甚至更多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吸引、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虽然淅川县规定,帮扶干部个人投入的资金,脱贫后作为股份予以分红,但目前来看基本属于帮扶干部出于使命责任的志愿行为。我们认为,可对帮扶干部参股入股贫困村合作社的具体形式、分红比例、时机条件进行研究,使他们把个人利益与村建设发展绑在一起。这样做,既能从物质上更好调动帮扶干部积极性,还能使他们离岗后还跟村里有经济联系,长期给予帮助和支持。

三要大力培养贫困村基层组织骨干力量

打牢基层基础,巩固脱贫成效,必须把外部的帮扶、外来的资源转变为贫困村的内在动力。这其中,重点是要抓好农村骨干这个“关键少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要调优建强贫困村“带头人”队伍。通过这几年的调整优化和激励约束,农村“两委”班子结构老化、知识欠缺现象有了较大改观。近两年,淅川县面向社会吸纳大学生、复退军人担任村干部,村干部平均年龄由55岁下降到48岁,高中以上学历由43%提高到62%。对脱贫成效显著的村支部书记采取在任期内列席乡镇班子会、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等形式给予一定政治和物质激励,通过集中授课、参观见学等方式对村干部进行轮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总体上,村“两委”班子在年龄结构、能力素质上,与稳定脱贫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反映,现在对村“两委”班子的考核偏软偏虚,在党的建设、发展产业等方面缺乏硬性指标要求。应大力塑造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吸引本土人才回归,“老中青”相结合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引导贫困村正确处理好帮扶干部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逐步提高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通过奖补、产业绩效、入股分红等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形成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

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壮大贫困村党员队伍。当地反映现在贫困村党员数量少,年龄老化严重,4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每个村只有4—5名、仅占党员总数的25%,而且一个贫困村两年才能发展1个党员。这种现象在全国贫困地区也较为普遍。虽然在发展党员指标上对贫困村有所倾斜,但力度还不够。这样下去,既影响党员队伍发挥作用,也不利于培养村“两委”接班人。通过脱贫攻坚主战场考验,贫困地区中青年人对党的政策感受更为深刻,对党的认同感显著增强,想入党的人明显多了。建议针对中青年人入党积极性增高,又接受了脱贫攻坚检验的实际,进一步增加贫困村党员发展指标,把政治素质过硬、能力素质强、乐于扎根农村的人吸收进来,进行重点培养和帮带。这样利于优化党员结构,从源头上改善村“两委”班子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为党在农村的工作提供充足的新鲜血液。

要强化农村骨干适应现代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离不开市场作用的发挥。一些地方注重培养群众的市场观念和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取得了明显效果。建议各地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从贫困村致富“带头人”抓起,加大对贫困群众市场观念、专业技能培育力度,使他们加快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农民素质来一次大提升。

要用好脱贫攻坚形成的正能量,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战,对于贫困地区群众的意义,不仅是彻底摆脱贫穷,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和洗礼,将影响几代农村人。有的帮扶干部讲,现在村里是“四无四多”,打牌吵架的没有了、偷鸡摸狗的没有了、游手好闲的没有了、好吃懒做的没有了,勤劳致富的多了、热心公益的多了、想入党的多了、向善感恩的多了。有的贫困户谈到,自己思想上有了很大变化,是脱贫攻坚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感到生活有了盼头。思想观念的根本改变是不容易的。如果没有这么一场强有力的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老百姓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很难有这种可喜变化。要进一步宣扬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和正面效应,在宣传优秀扶贫干部的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和表彰拥护党的政策、积极脱贫致富的贫困户代表,扩大脱贫攻坚对农村群众的教育和影响,更好激发内生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