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分析介绍

国内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从中国的宏观环境、要素条件和制造业基础几方面来看,还是具备了很多向国际生产体系更高端环节升级的有利条件。而且,中国多年来保持政局稳定,同时在法律方面也不断健全,确立了一系列经济领域的新法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有关法律进行了修正,为跨国公司将生产体系扩展到中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法律环境。

国内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分析介绍

(一)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广泛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重要生产基地。2012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达到19.8%,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2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很多国内外媒体甚至给予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1]客观地说,与曾经的“世界工厂”英国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技术相对落后、主要占据全球制造业生产链的中低端环节、产品质量有待提升、自主知名品牌甚少,人才储备不足等。但从中国的宏观环境、要素条件和制造业基础几方面来看,还是具备了很多向国际生产体系更高端环节升级的有利条件。

1.宏观环境优势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多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进入21世纪后增速进一步加快,2010年中国在GDP总量上更是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伴随着国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居民储蓄水平的逐渐上升、市场繁荣以及众多的投资机会。同时,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全面与世界经济接轨,大大便利了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的融合。而且,中国多年来保持政局稳定,同时在法律方面也不断健全,确立了一系列经济领域的新法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有关法律进行了修正,为跨国公司将生产体系扩展到中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法律环境。

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当前的综合宏观环境对跨国公司是很有吸引力的。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九成进入中国,世界上最重要的计算机、通信电子元器件、制药、石化等行业的制造厂商都已将生产网络扩大到了中国。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预期,基于对141个国家和地区12个影响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变量测算,中国吸引外资的潜力指数持续上升。[2]而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定位于市场销售、原料采购、产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地。可以说,中国已不单纯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吸引外资,而是具备了选择高端外资的宏观环境。如果中国充分利用良好的宏观环境,通过设置一定的技术门槛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外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研发和设计环节,就有更多的机会争取嵌入到外资企业的高端环节,或者通过其示范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学习到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尽快提高本土企业在相应方面的水平,而本土企业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又有利于吸引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合同制造业务,或与其进行战略合作,提升自身在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当中的地位,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2.要素条件优势

劳动力丰裕是中国突出的要素禀赋特点,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丰裕的劳动力供给提供了持续的低成本。虽然当前中国内地的工资水平已经明显高于印度、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但仍然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中国的要素条件还在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已经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研究生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同时,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等其他形式的教育也蓬勃发展,这些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资上涨的相对劣势。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跨国公司非常看重的一点,对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或生产过程中存在劳动密集型环节的跨国公司来说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但这个条件只能使中国更多地获得进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低端环节的机会,而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增加对于不单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发展的跨国公司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并且有利于改变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定位,提升中国在其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另外,中国实现在跨国公司生产体系内的地位升级最需要的就是提高技术水平,而人力资本对于学习外企先进技术和进行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中国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可以获得更多接近先进技术的机会,而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有望培育和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为中国企业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提供所需的人才条件。

3.制造业基础优势

中国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主要部门为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发展和引进外资,中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很多中低技术型产业形成大规模的制造能力,有100多项制造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在三大主要产业带中,长江三角洲产业带在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领域拥有较强的实力,珠江三角洲产业带是我国台式计算机、通信产品和家电产品的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环渤海地区则集中了国内1/3的科研机构和大量技术人员,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研发优势。因此,中国当前的工业技术条件是较为优越的,工业体系完备,可以形成良好的前后向联系,互为支持,具备强大的加工、配套能力。(www.xing528.com)

完备的制造业基础为中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内的地位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中国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链的完整性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比肩的,这既是吸引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中国企业为跨国公司代工或进行合同制造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如果具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再配以当前完备的制造业硬件条件,中国未来有望吸引到跨国公司高技术含量的直接投资,或者承接到高技术环节产品的合同制造业务,而且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性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可以承接跨国公司同一产品多道工序甚至整体产业链的转移,并且通过特定产品的生产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一起发展,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在跨国公司生产体系中地位提升的进程。

(二)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积极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生产的程度不断加深。在加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过程当中,中国获取了很多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扩大出口和就业、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等方面。而从长远来看,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效应又有助于推动中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内的地位升级。

1.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上一章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对我国技术进步的积极效应。事实上,仅举一例,近年来外资企业开始对华扩散研发机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3月,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已超过1200家,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生物医药交通化工软件设计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些研发机构的增加有利于中国相应产业的技术进步。

应该说,中国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内实现地位升级的根本保证还是技术进步,只有技术水平达到更高端生产、设计或研发环节的要求,才可能获得进入相应价值链环节的机会,所以能够促进技术进步的因素可以间接成为中国分工地位升级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加速自身技术进步的过程,因此蕴含了中国企业在该体系中地位升级的动力。在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能够通过直接的生产活动或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知识外溢更近距离地接触世界先进技术,了解相关行业的国际技术标准,找到差距,进而模仿和学习,逐渐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在掌握更高端的技术之后,就有机会进入关键部件生产、产品设计甚至研发环节,从而实现地位升级。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台湾地区电子企业为国外做代工,由此显著增加了本地企业的学习机会,提升了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经历了更高资本与技术密集度的生产环节,进而发展到以创新为主的阶段,出现了宏碁、广达、华硕等本土跨国公司。可见,当前中国企业广泛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是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从长期来看能够促进自身在该体系当中的地位升级。

2.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不仅有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还可以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跨国公司产业价值链具有整体的成长性,即价值链整体各个环节的附加值提高了,价值链上相关联的企业也随产业本身一起实现系统性升级。埃米赫尼(Amighini,2005)的分析表明,中国通过参与世界信息通信与半导体产品的垂直专业化生产而实现了产业升级,由单纯进口投入品转为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可以说,正是由于积极参与了高技术外资企业的生产,我国进入相应产业的时间跨度大大缩短,并且整体产业结构在原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基础上明显转变,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

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提高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并促进了我国整体工业结构的高级化;而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我国工业发展的重心转向更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并且能够承接较以前工艺更复杂、科技含量更高的制造工序,这种变化有利于改变跨国公司对我国的传统定位,吸引高技术跨国公司选择在中国发展,以及加速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更高端的价值链环节,实现中国自身生产地位的提升。从历史经验来看,“亚洲四小龙”实现了产业升级之后,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不仅拥有了本土的知名跨国公司,而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安排全球生产环节时,也往往将重要零部件的生产设在这些地区,这些历史经验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