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城市国际化进程的背景与展望

国内城市国际化进程的背景与展望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由沿海向沿江和沿边的不断深入,一些内陆中心城市和少数边贸城市也提出了发展国际性经济功能、建成国际性城市的设想。到2004年全国600 多个城市中已有183 个城市提出要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

国内城市国际化进程的背景与展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并越来越被卷入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去,城市日益成为对接国内外经济大循环的关键节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众多城市对增强自身功能及提升世界地位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纷纷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

最早提出创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是大连市,早在1988年10月中共大连市委书记毕锡祯就提出“把大连早日建成开放度高、吸引力强的贸易金融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更是形成一股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热潮。1990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时提出“把上海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世界城市”。1990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海口城市规划的批复中指出:“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具有热带风光和海滨城市特色的外向型世界城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由沿海向沿江和沿边的不断深入,一些内陆中心城市和少数边贸城市也提出了发展国际性经济功能、建成国际性城市的设想。据不完全统计,到1995年全国就有50 多个城市打出了诸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之类的旗号。到2004年全国600 多个城市中已有183 个城市提出要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2007年15 个副省级城市中有广州、深圳、大连、西安、南京、宁波等6 个城市以国际性大都市、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性港口城市等作为战略定位。(www.xing528.com)

2008年以北京奥运会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为契机,国家开始正式把建立世界城市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中来,世界城市真正成为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明确目标。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同年国务院批复的《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使珠三角地区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