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断完善农业经营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不断完善农业经营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沙县农业经营机制的完善,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土地改革前,长沙县农村土地主要由地主富农占有,占全县人口62%的贫苦农民,只占有全县土地的5%。走上合作化道路的长沙县农村,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5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22594吨。刘少奇亲自到长沙县天华大队蹲点调查,随后,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解散了,“三自一包”政策开始推行,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不吃大锅饭,各尽所能,多劳多得。

不断完善农业经营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长沙县农业经营机制的完善,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1.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前,长沙县农村土地主要由地主富农占有,占全县人口62%的贫苦农民,只占有全县土地的5%。1952年2月,土改复查结束后统计,全县人均得到土地1.66亩。广大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01590吨,比1949年增长23%。

2.农业合作化,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增长。走上合作化道路的长沙县农村,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5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22594吨。(www.xing528.com)

3.调整生产队体制规模,打破大锅饭。1958年后,随着农业生产“大跃进”中“五风”的严重破坏和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粮食出现了严重减产。1961年总产量仅为128214吨,比1949年还少27224吨,农民群众生活陷入极度困难。党中央采取了许多措施,《农业六十条》出台。刘少奇亲自到长沙县天华大队蹲点调查,随后,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解散了,“三自一包”政策开始推行,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不吃大锅饭,各尽所能,多劳多得。社员生产积极性又慢慢地高起来,粮食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了258122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