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探索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探索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确定高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良好的思维环境应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审美、联想与想象、比较与分类、发散思维等。联想,就是由此人此事此物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实践探索语文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语文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制订思维培养计划

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结合知识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制订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计划。首先,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确定高中阶段需要培养的思维能力目标。其次,根据各部分知识或者培养思维能力的任务,以及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制订比较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迁移的能力,可以将同一种思维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训练。一系列的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积极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具有良好的思维环境。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提出了情景教学理论,从其操作要素可以看出,情景创设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要抓住思维这个核心,就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思维环境应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需要做到: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师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挑战权威,最终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对待学生的提问持积极的态度。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是指教师对学生提问产生的一般而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积极的心理倾向和消极的心理倾向。积极倾向表示教师喜欢、支持、鼓励、引导学生提问;消极倾向表示教师回避、厌恶、憎恨学生提问。最后,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尽量提高认知问题。高认知问题,就是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

(三)结合语文知识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和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些过程中,并力争让学生理解语文思维的方法。语文思维的方法很多,包括观察、审美、联想与想象、比较与分类、发散思维等。这里举例介绍观察、联想与想象两种方法。

第一,细心观察,走进生活。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行为,它虽然不属于语文思维,但它是语文思维的重要基础。语文中用到的观察方法主要是顺序观察和对比观察。顺序观察是按照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及其周围事物的联系有顺序地进行的观察;对比观察是把几个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观察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倡导“思维课”这种教学模式,提倡“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有效地将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完成的,供给我们丰富的观察经验和观察方法。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作为重点,让学生领悟作者观察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第二,放飞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联想,就是由此人此事此物想到彼人彼事彼物的一种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www.xing528.com)

(四)设计系列性训练,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

1.对于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及其深度、广度和难度。它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整体上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开展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需要注意:第一,培养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凡事多问为什么,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第二,培养学生深入地钻研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地展开问题研究或小组合作活动,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课堂作业、调查报告或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钻研的习惯。

2.对于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培养

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学习中对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高中生的思维灵活性发展迅速并且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在此阶段加强对于思维灵活性的训练十分重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要注意:第一,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能力;第二,反对教条化,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要将课堂教学和练习考试结合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敏捷性是指教学基础上思维的速度。在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有很大的差异,并且从初二开始差异逐渐拉大。培养学生的敏捷性要注意:第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第二,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活动。要限定学生做题和思考的时间,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3.对于思维批判性和独创性的培养

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五个特点。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有思维批判性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就要注意有效地引导学生质疑;塑造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发现真理。独创性指善于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力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就要减少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遇事要能够独立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展示自我,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独立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