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雨霖铃》的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雨霖铃》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断摸索学习中,学期已然过半,L老师所教的高二年级D班恰好上到了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L老师决定先用《雨霖铃》来实践一下他探索的教学方法。为何先上《雨霖铃》而非《望海潮》,这是因为L老师认为《雨霖铃》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离别之苦更符合婉约词的特点,他决定先攻克典型性较强的这一篇,看一下教学效果如何,再做调整,针对其他篇目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L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回答表示认同,表扬了他们。

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雨霖铃》的教学方法

在不断摸索学习中,学期已然过半,L老师所教的高二年级D班恰好上到了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L老师决定先用《雨霖铃》来实践一下他探索的教学方法。为何先上《雨霖铃》而非《望海潮》,这是因为L老师认为《雨霖铃》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离别之苦更符合婉约词的特点,他决定先攻克典型性较强的这一篇,看一下教学效果如何,再做调整,针对其他篇目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雨霖铃》是一首十分典型的婉约词,也是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经典之作。这首词将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

鉴于之前观察了解到的情况,L老师决定先从作者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进而初步认识何为婉约词。“同学们可能对柳永不是特别熟悉,初中阶段没有学过他的作品,但是喜欢词的人必然会对柳永有所了解。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柳词之魅力。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是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词多写城市风光和歌姬生活,特别擅长写羁旅行役之情。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L老师继续说道:“提起柳永,贴在其身上的标签必然有婉约派,柳永的婉约词大家可能还没有了解,但是婉约词我们之前学过,你们还记得学过哪些吗?”

刚开始班上的同学都沉默不语,把头能埋多低就埋多低,生怕老师点到自己。

L老师也察觉到了同学们对这一块不是很了解,但是他并不着急,他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说道:“大家回忆一下‘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词句,看看有没有印象?”

这个时候下面响起来“哦,原来是这个”之类的声音,接着开始了讨论。

这个时候L老师抓住时机,继续问道:“大家读这一类的词有什么感觉?”

同学们依然只是在自己的座位上窃窃私语,没有人站起来。L老师向大家投去鼓励的眼光,终于有一个女同学站了起来。她说道:“读这类词给人一种很朦胧的感觉,初读是一种悲切之情,深究之后才能渐渐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读多了之后难免会受其影响,会有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觉。”

L老师接着问道:“那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类的词句比起来,你们更喜欢哪一种呢?”

这时候一个男生马上起来说道:“我比较喜欢后面这一种,这类词有一种豪情壮志,能勾起内心深处的男儿血气。”

L老师在同学们发言完毕后,总结道:“婉约词的题材多为惜春悲秋、伤离恨别,这是人性觉醒在文学中的表现,其实质是人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挚恋,对生活的热爱。婉约词有大家所说的朦胧、悲切之情,它不若豪放词那般热气蓬勃,但也能直击心灵,只要其所抒之情真切,所达之意明了,那么其格局必然也不低。婉约词更注重的是情感的表达,强调含蓄之风。”

(一)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L老师让大家先把课本翻到 35页,接着说道:“诗歌的学习就是要多读,只能读了,才能培养语感,才能掌握诗歌的情感。我所说的,是综合了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认识,而你们只有自己读过,才能有自己的理解。现在大家先自由读一下这首词,要抓准字音,把握节奏。”

同学们开始读起来,有的同学读得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边读边用笔勾画着什么,有的同学小声地读。

很快大家都读了一遍,这时候L老师要求学生齐读这首词。为了让学生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L老师将《雨霖铃》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并让大家在课文中划分好停顿的地方,呈现效果如下: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在同学们都读完之后,L老师用多媒体播放音频版《雨霖铃》,让同学们感受这首词的停顿之处,品味语言,体会其中包含的情感。

在读了三遍之后,同学们对这首词有一定的了解,接着再来品味词的语言。L老师先是让同学们画出词中出现的意象,然后再大家一起来学习。

L老师使用多媒体放映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中意象来理解这一句描写了什么。

有了刚刚的课堂互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较刚开始上课时高了很多。短暂思考了一下,便有同学举手发言。

A同学:这里面有“寒蝉”“长亭”“骤雨”这三个意象,从“寒蝉”便能够知道描写的季节是秋天,而“长亭”多用于描写分别,“骤雨”则表明了此时的情景是刚刚下过大雨,从这就可以知道描写的是秋天离别之时。”

B同学:这里的“骤雨初歇”描写的是大雨刚刚停下来,为离别之情更添一份感伤。

L老师对两位同学的回答表示认同,表扬了他们。接着L老师补充道:“蝉是出现夏末秋初,在这里它首先是表明了季节,而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再添一个‘寒’字,使之更为悲凉。这句词描绘了一幅长亭外骤雨刚刚停下,蝉声悲鸣的景象,此景更显离别的悲凉之情,氛围多含悲戚之意。”

接着L老师使用多媒体放映“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接着L老师提问:“这一句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经过刚刚的回答,再加上老师的肯定,现在已经有同学跃跃欲试了,L老师环顾四周,点了一个平时不是特别积极,相对来说有一点内向的Q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他希望多给Q同学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学会表达,找到信心。

Q同学有点羞涩地站了起来,用不是特别自信的口吻说道:“这一句中,我只找到了‘兰舟’这一个意象,这句话给我感觉就是有些依依不舍,但又无可奈何,最后只能相顾流泪。”

L老师先是对Q同学的回答表示肯定,给予他鼓励,接着又问道:“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依依不舍和无可奈何的呢?”

Q同学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我是从‘留恋处、兰舟催发’这里感受到的,词人留恋,不舍,不想离去,但是船家却又在催促着,要走了,词人自然也只能跟着走了,所以说是无可奈何。”

L老师:“回答得很好呢,长亭外的送别宴也无心享用,而心中纵有无限留恋不舍,当船家催促时,却又不得不走。再结合上一句的所描绘的场景,就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场景。”

接着 L老师用多媒体放映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说道:“这一句,描绘的又是怎样的场景呢?”

Z同学立马就举手了,他答道:“这一句是词人所想象出来的,他想着他去的地方,是无边的江水,云雾是浓重的,天空是广阔的。”

L老师:“描绘的确实是这样一幅天地广阔,江水无边的场景,那么词人将它放在这个位置有什么作用呢?单单只是写景吗?”

同学们只是在下面交流,没有人起来发言,但是依稀听到有同学说是不仅仅是写景,还抒发了词人的情感。

L老师接着说道:“刚刚听到有同学小声说,不仅是写景还有抒情,在诗歌里景和情通常都是相互联系的,写景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抒情,那么在这里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L老师继续引导:“结合前面的内容,词人是十分悲凉的,是留念的,不舍的,但同时也是无可奈何的。再结合即将要去的地方,词人对自己的前途是迷茫的,而这种江水无际,暮霭沉沉,海阔天空的场景让词人更加找不到方向。现在大家再想想,能体会到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了吗?”

同学们经过讲解似乎明白了一些,有的同学虽然依旧存在困惑,有的同学则想要证实是否和自己所想一致。W同学站了起来,说:“那是否可以理解为词人面对这次离别内心十分不舍,却又无计可施,他前途未卜,内心的愁绪也如同这江水,这楚天一样无边无际,心情则如同云雾沉沉?”

L老师对该同学的理解感到十分意外,也倍感欣慰,虽然这个班级的底子不是很好,但是同学们大多勤奋好学,思维也转变得快。他说道:“可以这样理解,这一句在这里起到连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如果单单拿出来理解是理解不通的,结合上文,词人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之后的情景,所要表达的就是他内心迷茫不知、愁绪万千的情感。”(www.xing528.com)

L老师继续放映“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的是感伤离别,我也一样,只不过‘更那堪’,又恰逢冷落凄清的秋天,为这离别更添愁绪。突出的是离别逢秋,愁绪更浓。”

接着 L老师放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说道:“这一句受很多人称赞,究竟好在何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称赞?分为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大家可以从意象出发,认真品读。”

同学们前后相互讨论交流着,声音先是很大,接着慢慢变小,直至没有。这时 L老师提出让大家起来分享一下讨论结果,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了。

H同学:从这一句中,我们小组找到了“杨柳”“晓风”“残月”这几个意象,“杨柳”多用于送别诗中,而“柳”与“留”同音,有留之意,“晓风”则给人一种冷清、凄凉的感觉,“月”表团圆,而“残月”则表不团圆,分别之意。

J同学:这里为词人更添了一层凉意,晓风、残月皆有破败凄凉之意,营造了一种离别的愁绪,让词人更添愁思。

K同学:这一句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为了抒情,抒发词人心中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情感。

L老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十分满意,他完全没有想到同学们的理解能力这么好,课堂氛围也不错。他先鼓励了这些发言的同学,对他们的回答表示肯定,接着再进行总结。

L老师用多媒体放映出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说道:“现在请大家谈谈词人为什么要以这一句作为结尾。”

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没有学生主动发言,仅有一些小声的议论声。L老师也不着急,继续引导同学:“词人是在跟心爱之人依依告别,我们先来体会一下这一句的情感,此去相别,即使是良辰美景于我而言都如同虚设,纵有千种风情,万种情意,我也无人诉说啊!这一句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F同学:词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离开之后有种食不知味的感觉。

L老师:是啊,词人仅用这一句就表达了“余恨无穷,余味不知”的感情,同时这也是全词感情的一个高潮部分,词人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诗,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无穷的哀怨。

L老师:整首词到这里已经可以说是学完了,学生对词的大意,以及词人想要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把握。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词的表达技巧,了解其学习意义。

(二)以语言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L老师让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前后桌自己交流学习,探讨:“这首词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同学们都在交流学习,L老师边走边观察同学们讨论的情况,遇到不怎么讨论,或者不会的时候会走过去加以引导,渐渐地讨论声音变小了。L老师鼓励已经有想法的同学站起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T同学:我觉得这首词的语言十分优美,画面感强。

L老师:读这首词确实可以联想出画面感,语言也是十分优美,那么它优美在何处呢?

T同学:(思考了一会儿)我比较喜欢“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像杨柳、晓风、残月这样的语言读起来十分上口,透过这些意象又能感觉到词人内心的愁思愁绪。

L老师:(给予T同学赞扬的眼神)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呢?有要补充的吗?

M 同学:表达情感十分准备,像寒蝉、长亭、杨柳、残月这类语言,表达出一种十分悲凉、凄切的离别之情。

L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在大家都发言完毕之后,做了一个总结:“这首词的语言十分优美细腻,用词恰当,能够很好地表情达意。比如刚刚同学提到的‘杨柳’,其泛指送别,出自《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仅要理解,还应该要学会运用,我们不仅要学习婉约词这种准确恰当而又优美无比的表达方式,还要学会加以运用,可以运用于平时的表达交流,也可以运用于写作。在表达观点时必须要有很强的说服力,表达观点要求准确、突出、鲜明;在引经用典时一定要追根溯源,找到其最早的出处;而在表达情感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唯美细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总是一味地运用简单朴素的语言。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婉约词这种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都是为了给后文充分抒发自己的感做铺垫和衬托。语言方面就讲到这个地方,希望大家学过之后不要就丢下了,而是要运用起来。”

(三)基于文本,促进思维拓展

L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词有哪些意象?

全班同学:寒蝉、长亭、骤雨、兰舟、酒、杨柳、晓风、残月。

L老师:大家都找得十分准确,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些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B同学:这些都是词人看到的意象,是实景。

L老师:(点了点头)那“酒、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呢?

H同学:这都是词人想出来的,是虚景。

L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前面一部分是写实景,后一部分是写虚景,那么词人是怎样将其联系起来的呢?

这时候课堂上声音小了很多,没有同学主动举手,只有一两个声音念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L老师向发出声音的同学投去鼓励的目光,接着说道:“这里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一句将实景逐渐转向虚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着 L老师又说道:“柳永在上阕中运用‘寒蝉’‘长亭’‘骤雨’‘兰舟’四个意象渲染了离别时凄凉的意境,又在下阕连用‘酒’‘柳’‘晓风’‘残月’四个愁情意象烘托出离别后的悲凉意境,上下阕虚实的结合,中间运用一句话来连接上下文,使得这首词的结构十分完整,富有逻辑性。词人以离别前、离别时和离别后三个时段为序铺叙离别的场面和情境,有条不紊地展开叙事抒情,结构饱满。而这也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不管是说话还是写作,都需要条理清晰,逻辑结构完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大家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词,再仔细地感受一下其中的情感以及蕴含的逻辑思维。”

(四)学习诗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L老师:学习了这首词,大家对婉约词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大家总结一下婉约词有哪些特点呢。

Z同学:语言优美、富有意境、结构完整、逻辑性强。

J同学:读起来十分顺口。

X同学:十分含蓄。

L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十分满意,给予同学们鼓励。他看了一下手表,发现没多少时间了,便总结道:“婉约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优美风格的代表,其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感人之切,动人之深,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完美的展现。而婉约词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艺术表现方面也十分讲究。面对这样的诗词我们要多读、多学、多品。”

(五)巧留作业,促进学生审美发展

作业是辅助老师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也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L老师想,仅靠这一节课学生是无法培养审美能力的,而婉约词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因此在课堂快要结束时,L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课后自己先学习柳永的另一首词《望海潮》,从语言出发,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情感,学会运用文中表达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