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学方法的有效化-《声乐教学及演唱实践探索》成果

音乐教学方法的有效化-《声乐教学及演唱实践探索》成果

时间:2023-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在学生自学行为发生前,教师应进行音乐文化引导,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以便在有限的音乐体验中获得音乐文化营养的最大提高。根据学生音乐审美爱好、教材音乐审美导向等因素,教师应该有效地进行设计,以在二者之间给予有效的连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间的认知距离。由于学生身处黄山,晴朗的天气与下雨的天气自己都曾体验过,因此教师的导入就缩短了学

音乐教学方法的有效化-《声乐教学及演唱实践探索》成果

(一)音乐教学的有效形式

1.课内教学形式的有效化

(1)宏观层面。课改的深入要求教学形式有更深层次的提高,即教学由信息单向运动的广播式学习转向信息双向运动的传播式学习。广播式学习就是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这种教学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只有教师与教材在提供信息给学生,而没有学生提供给教师的信息流动。

传播式学习方式是当今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成学习。教师在教学前,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学生去收集信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在提供信息,既有原来的“教师—学生”“教材—学生”“其他信息源—学生”的信息流动,也有“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流动。同时,学习中还会生成新的信息为教师与学生所接受。

(2)具体层面。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征,要求音乐教学要具有充实的音乐实践活动,都应该是音乐参与、体验、创造和享受的承载体。音乐实践方面的欣赏、鉴赏、表演、创作更应是多学科地凝结。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感受音乐(音乐视听感受,音乐动觉、触觉联觉感受)、理解与消化音乐(想象、比较、联觉)、表现与创造音乐(文字、口头、肢体、表情及综合的行为、音乐、美术语言)。

音乐学科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减少长篇讲解的语言呈现,增加音乐体验性。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上课是以班级形式进行的,而且多数为大班形式。大班上课的劣势就在于它的生成性不强,是静态、固定的。有效的教学形式应当对班级形式有所突破。

2.课外自学的展开

(1)自学学习内容的拓展。以往音乐课外自学基本上是对教学内容的预习和复习。音乐自学内容方面的新拓展应面向生活中的音乐内容,当然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由通俗音乐构成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所喜爱的,却也是学校教学涉及较少的。课外自学内容的拓展,一方面可以是校本教材在校外的体现,一方面又发展了学生音乐学习爱好个性化的特征。

自学内容的拓展以及常规化进程,实际上是突破音乐教学审美思维惯性的过程。蔡仲德先生说过,“学习流行音乐,使音乐真正成为人民的心声,是人们应有的态度”。所以,在音乐课外自学中感知、理解、判断、鉴赏流行音乐的过程,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2)自学学习方式的拓展。音乐课外自学的组织形式类似于放风筝。学生音乐学习的感受、体验、参与及探究环节是没有教师参与的,但自学内容的选择、自学环节的设计、自学阶段性成果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在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的。

具体来说,在学生自学行为发生前,教师应进行音乐文化引导,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以便在有限的音乐体验中获得音乐文化营养的最大提高。自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QQ、电话、电子邮件等手段不定时地进行指导。自学过程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与鼓励。教师紧抓住引导、反馈和评价三个环节,促进学生的自主音乐学习。

自学学习可以是在父母带领下进行的个人形式,也可以是同学们一起进行的小组形式,还可以是在教师带领下进行的集体形式。总之,都是服务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音乐教学的有效过程与环节

1.课内音乐传播过程与环节

音乐传播环节链条与激励、反馈机制是相对完善的。在欧洲和北美洲,音乐传播行业更是建立了完善的传播链条,形成常规化、日常化。影响较大的音乐作品从音乐制作、音乐包装、乐手选择、乐手创作,到宣传媒介、流通渠道、音乐排行榜(音乐票房)统计以及成果的分享,都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讲求最优化。且不论其是否是商业性的,其态势却是有目共睹的,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www.xing528.com)

昆曲牡丹亭(青春版)》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倡导者兼制作人白先勇谈到该剧的制作时说,从演员选择、剧本创作、唱腔设计,到舞美效果、后期宣传,都倾注极大精力,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导致整个剧目失败。关于选演员,他说一定要选优秀、有潜力、能为观众接受的青年演员,选不到的话就不推该剧;选戏服,要既有传统继承又符合时代审美追求;在演出方面,他定位于高校、定位于国际,这是经过多次深思熟虑的。

2.教学环节的有效化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实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如何促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环节、优化环节配置,合理调动学生的心理、认知因素,催化与加快认知的过程与速度,消除可能引起的逆反心理、饱和心理。

学前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有效化是必然的要求,体现在可行性、贴切性。当然这些抽象的特性蕴含在具体的环节当中。

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是区别于一般设计的。一般设计中会存在无效或低效内容,而有效设计指的是全部为有效内容的设计,要求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目标。与早期的学生相比,现在的学生在音乐教学之前已不是“一张白纸”。比如,看似一节新课,但实际上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已经了解一些。有效化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状况为基础,进行教学目标与策略的设计。

在教学环境设计的有效化方面,尽管教室改变的可能性不大,但教师的语言、动作、服饰、学生的物品等因素也构成环境。人们在设计教室环境时可以从固定不变的设计或者空白的设计转向风格迥异、视觉冲击强烈、诱导性较强的设计,从静态、古典肖像转向动态、多变的肖像,创设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开放的审美余地,最好是将课堂环境设计为生活化的场景。

根据学生音乐审美爱好、教材音乐审美导向等因素,教师应该有效地进行设计,以在二者之间给予有效的连接,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间的认知距离。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与过程设计、作业设计、课外学习设计等等。

3.校内教学过程

(1)导入的有效化。音乐课堂导入的设计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教育专家指出,良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那么,音乐传播视野下导入的有效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拉近认知距离。在导入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时空、文化、心理距离最短化,扫除认知障碍,疏导认知的传播心理通道。如教授《雨滴》时,教师先问学生黄山天气,进而由黄山晴朗的舒服感觉引向下雨时的别样感觉,从而实现对导入的完成。由于学生身处黄山,晴朗的天气与下雨的天气自己都曾体验过,因此教师的导入就缩短了学生的时空、文化、心理距离。

其次,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传播环境中,很多音乐之所以能被大众接受,就在于制作人进行大量的宣传。在宣传同时,又故意保留一部分内容,吊起受众胃口,给受众群体留下一个想象的自由空间,为内容传播提供一个较好的前提。同样,能吊起学生胃口的导入法也是有效的导入法。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也找出教材对学生的诱惑点。

导入的方法是很多的,如在课前安排一段相关舞蹈、民歌的演示,或利用民族服饰、地域方言民族乐器等等。

(2)感受与情境的综合。音乐传播情境下的音乐感受对客体的视听觉冲击力是强烈的,而且综合其他艺术一起展现给受众,无论在服饰、传播方式,还是在情境、互动方面,都是根据音乐内容精心设计的。其次,在正规音乐厅、剧院、民歌集会、音乐广场等音乐传播场合感受音乐时,受众都有完整的音乐体验,且具有相对有利的情境支持。鉴于此,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感受应该有明显的视听觉冲击力。较强视听觉冲击力的形成,需要有合适的音乐素材、音乐版本、音乐感受时间等多种因素配合,当然,这些因素有的是可以单独起作用的。

(3)理解与解惑。能有效地感受只是手段,下一步就是要有效地理解,有效地“解读”音乐。音乐传播环境下的理解是受权威人士影响的,也是建立在个人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去理解的。这种理解不是单一的,而是与其他学科内容综合在一起去理解的,最终形成学习的群体内容效应。这些效应在大众音乐传播中广泛渗透,但是在音乐课堂中则运用很少。不可避免的是,由于音乐传播下的理解完全是建立在个人的音乐经验及认识基础之上,是自我判断的,所以音乐传播下的受众易片面理解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