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实现方式

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实现方式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己境况变得更好,这样的资源配置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亦称帕累托效率。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表明该原有的资源配置状态是有效率的。

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实现方式

所谓效率,是和社会经济中所有成员福利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有效率或没有效率,要看资源配置能使社会成员的福利达到什么样一个境界。如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任何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己境况变得更好,这样的资源配置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配置,亦称帕累托效率。或者再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如果资源配置达到了一种不损人就不能利己的状态,那就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V.Pareto,1848—1923)是意大利经济学家,他最先提出了这一思想。

帕累托最优这个概念听起来似乎难以理解,其实意思很简单。可以打个比方来说明这一点。假定有两种产品(10单位食品和5单位衣服)在甲乙两人间分配。如果某种分配(比方说甲得4单位食品、3单位衣服而乙得6单位食品、2单位衣服)正好能使两人得到最大效用(满足),就可以说这种分配是帕累托最优的。这时如果甲要使自己境况变得更好,势必损害乙的福利。如果一种分配没有使两人得到最大效用,比方说甲想要4单位食品而分得了6单位,想要3单位衣服却只分得2单位;乙同样如此,比方说本来想要6单位食品却分得4单位,想要2单位衣服,却分得了3单位。这样的分配就不是帕累托最优,或者说缺乏效率。这时候,若甲拿出2单位食品,乙拿出1单位衣服,相互交换,大家都增进了福利,就是说彼此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增进了自己的福利,这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态变坏,则表明该原有的资源配置状态是有效率的。反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上,还存在某种(或某些)改变可以使至少一个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其他人状况变坏,则意味着原有的资源配置状态是缺乏效率的。(www.xing528.com)

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资源的配置可以达到上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因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市场竞争的结果会导致每种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每种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每个消费者根据其偏好自由选择商品,每个生产者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商品,每个要素所有者根据报酬最大原则提供要素。所有人都根据这些原则开展自由竞争,整个社会的福利就能达到最大,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就有效率。这就是早在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阐述过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竞争原理。

市场之所以是解决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经济学认为其原因还在于:第一,市场机制通过分散决策为经济活动主体提供了足够的激励。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由经济活动主体自己决定,要自己承担决策的后果,资源配置有效率,个体因此可以获益,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个体利益就会因此受损,因此每个个体都有足够的动力去努力提高自己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二,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为经济活动主体配置稀缺资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产品和要素的价格都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变动是反映供求变动的一种信号,价格上升意味着商品(或生产要素)供不应求,价格下降意味着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过剩,因此价格可以为企业和家庭配置资源提供一个有用的信号,使得资源配置到最需要(或者说最有利可图)的领域中去,从而使得资源获得最有效的利用。第三,市场机制以自愿交换和自由竞争为基础,每个经济个体只有通过为其他个体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因此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客观上可以增进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