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加坡港城的产业和空间演化

新加坡港城的产业和空间演化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加坡河两岸地区为城市中心,随滨水区更新,将轮渡码头、邮轮码头、游艇码头等港口功能布置于此,更有利于城市特色形象的塑造,营造宜人的城市滨水空间。表2-6新加坡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新加坡港城空间演变动因新加坡港发展形成六个港区,在其发展历程中,通过在各处陆续新建港区来扩充港口规模。

新加坡港城的产业和空间演化

(1)新加坡港城协同发展历程

港口是新加坡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支撑新加坡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其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表2-6)。新加坡港于1819年起源于新加坡河两岸;1845年左右,随着蒸汽机船的使用,港口向新加坡河入海口转移;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新加坡港贸易量持续上升,港口数次扩建,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期,后来港口在太平洋战争中损毁,经历了战后重建;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与裕廊工业园一起建设的裕廊港启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设巴西班让这一大型集装箱港区,新加坡河两岸进行滨水区更新。

新加坡采用“港口—城市—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六个港区分布在四个地方,除了森巴旺港区在北部之外,其余均在南部。新加坡的工业对港口依赖程度很大,裕郎港区就位于裕廊工业园内,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森巴旺港区后方也配有产业园区,这两个港区分别位于新加坡西南和北部,与城市中心保持安全距离。丹戎巴葛港区、克佩耳港区、布拉尼港区和巴西班让港区以集装箱转运为主,绝大部分集装箱或者货物通过港口换装后直接运往海外,对城市影响不大,故紧邻新加坡城市中心布局。新加坡河两岸地区为城市中心,随滨水区更新,将轮渡码头、邮轮码头、游艇码头等港口功能布置于此,更有利于城市特色形象的塑造,营造宜人的城市滨水空间。

表2-6 新加坡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

(www.xing528.com)

(2)新加坡港城空间演变动因

新加坡港发展形成六个港区,在其发展历程中,通过在各处陆续新建港区来扩充港口规模。推动港口空间扩张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船舶机动化,港口深水化的发展需要,推动港口由河港向海港转移;二是响应新加坡经济转型,港口与临港工业区协同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增长。

从港城间的空间关系看,新加坡港虽然经历了由新加坡河两岸向入海口迁移的过程,但因为迁移距离较短,且均处于城市中心,故没有出现西方港城关系中典型的空间分离。此后建设的其他港区也与后方城市保持紧密空间联系,其原因有三方面。第一,新加坡用地较局促,港口在发展过程中多为基于原地的用地功能更新。例如克佩耳港区(Keppel)在20世纪60年代由一般的货物运输港逐个码头更新为集装箱港;又如裕廊港地区,由最早的制造加工型工业,转化为现在的石油化工和船舶制造工业。第二,新加坡港以转口贸易为主,即货物不与城市发生联系,故港区对城市影响较小,可以与城市中心相邻。第三,与新加坡重视城市环境以及合理的布局规划密不可分。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加坡的港城空间关系没有经历大的位移,但是其港城职能关系转变,对港口建设意义重大。新加坡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工业化时期,此时产业发展对港口依赖性很强;80年代,经历了十几年的工业发展后,新加坡一度面临经济衰退的危机,新加坡政府及时响应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的转型需求,将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港口建设,通过建设港口联运信息技术平台、扶持港口的高附加值服务、规划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吸引创新人才等方法,将城市产业发展直接嵌入港口发展之中。港口作为“资源配置的枢纽”为后方提供信息、金融等个性化服务,城市和港口进入深层次互动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