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优势和未来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优势和未来突破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的第一个优势是,它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体系。第二个优势是由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效应,正快速地在整个大湾区,甚至整个中国得到推广。第三个优势是三个城市各有特长。这4个突破将是驱动大湾区和智能时代发展的最有力的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优势和未来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的第一个优势是,它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体系。每年中国进口的2300多亿美元的芯片中,有一大半都进入了深圳,这里还有价值3亿多美元的中产市场。第二个优势是由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效应,正快速地在整个大湾区,甚至整个中国得到推广。第三个优势是三个城市各有特长。我们从创意样机,再到批量生产的速度,至少是硅谷的10倍,而且成本只是硅谷的1/10。这些是了不起的竞争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优势整合起来,实现升级的目标。

在具备了这些优势以后,还有哪些革命性的技术可以带来新的机会?答案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时代也叫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时代、数字时代,但无论叫什么,都包括芯片技术的突破、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以及生命科学数字化的突破。这4个突破将是驱动大湾区和智能时代发展的最有力的引擎。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在大湾区将出现一大批优秀企业,以及知名的世界品牌和产品,包括智能产品与系统、芯片传感器和人工智能软件、物联网和可穿戴设备、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机、无人船、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智能物流,以及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技术。

马化腾提出,香港可以打造一个国际创新中心,以香港的高校、研究所、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数码港作为物理空间,再把它延伸到河套,延伸到深港和深莞的科技园区,作为物理空间。这样一来,国际公司、研究所要进入中国,就可以把切入点放在这里;中国本土公司走向国外,国际总部也可以放在这里;通过本土的学校教育培养本土的创业公司,也可以在这里发展壮大。

要使这三类企业发展起来,我们需要什么条件?政府必须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才”,尤其是智能时代的科技人才。香港这么多年培养的人才大多去了美国、硅谷,所以人才储备有很大欠缺。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香港有很多专业人才,但是大家都对金融律师业更加看重,从事科技、创业的人并不多。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娃娃抓起,要建立一批新型的科技中学。与此同时,很多优秀的人想来香港,但移民局的办事速度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改革香港的科技和移民政策。

展望未来有三个小目标亟须实现,一旦做到了,我们离大目标就更近了一步。

第一,香港应该成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把国外的优秀人才,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吸引到香港、深圳来。同时我们可以自己培养一批“机器人+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人才。通过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融合,推进香港工业4.0,为香港再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未来10~20年,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定义智能系统、智能终端,从而带动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的发展。香港跟深圳、东莞联合起来,成为港深莞智能芯片协同创新和产业化中心,可以解决30年以来核心芯片短缺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致力达到的目标。

第三,利用香港灵活的机制,建立一所私立大学,以设计思维培养创业人才。可以把学校建到河套地区,服务大湾区,把其他学校也带动起来。这些人才的科研成果可以进入孵化器,最后在香港、深圳、东莞落地。(www.xing528.com)

一切的关键都在于人才。虽然香港有好几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但这些大学都只是在论文发表排名上表现不错,论文科研成果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和产业结合。当然,也有一些不错的例子。比如,香港科技大学通过一门机器人设计课程,把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聚拢在一起,动手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培养出一批创业者。

很多美国高校也都在探寻这个趋势。美国的创业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乔布斯”。怎么用系统的方式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乔布斯呢?那就是把培养模式从传统方式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多学科融合、基于项目学习、具备国际视野和品位的方式。只有做到这些,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建立国际品牌,实现工业4.0。

李泽湘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办人

固高科技董事长

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