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过程性为导向,引导学生能动建构能力的优化方式

以过程性为导向,引导学生能动建构能力的优化方式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创性地将传统译论中的三阶段论和行业资深译者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PWP教学模式。课程的内容组织以课程组自编教材《商务英语翻译实务》中的十三个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和PWP的翻译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将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渗透在这两条主线之中。在某一个项目教学中,PWP项目教学中以过程为导向,让翻译学习者能在翻译学习中针对翻译项目的每个阶段,通过翻译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主动建构。

以过程性为导向,引导学生能动建构能力的优化方式

在依托真实项目的翻译项目教学中,翻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主动建构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翻译学要做的是告诉学生所有翻译程序涉及或可能涉及的东西。可见在项目教学中,应以过程为导向,参考资深译员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阶段,将项目任务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或者环节,让学习者按照工作环节解决翻译问题。

国内外翻译研究已经对翻译的过程进行较多的研究,大体将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Comprehension)阶段、重新表达(Reformulation)阶段和检查核实(Resting)阶段(牟俊贞、时庆梅,2002.5:62)。但是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翻译产业的日益成熟,“三阶段”的划分无法体现e时代下翻译工作者的工作环节中某些信息化的元素。例如在完成某公司简介汉译英的项目中,译前查找国内外类似企业的公司简介译文,作为平行本文进行参考,将对翻译项目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环节就没有被归纳在传统的“三阶段”之中。此外,译前对翻译生态的解读,译中翻译决策和网络等资源的使用及译后反思总结,都成了译者翻译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何科学合理地将这些具体内容与传统翻译过程进行整合是翻译项目教学的重点所在。

我院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首创性地将传统译论中的三阶段论和行业资深译者的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PWP教学模式。PWP分别代表译前(Pre-translating)、译中(While-translating)和译后(Post-translating)三个阶段。课程的内容组织以课程组自编教材《商务英语翻译实务》中的十三个商务英语翻译项目和PWP的翻译过程为两条交叉的主线,将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渗透在这两条主线之中。在某一个项目教学中,PWP项目教学中以过程为导向,让翻译学习者能在翻译学习中针对翻译项目的每个阶段,通过翻译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主动建构(见表6-1)。(www.xing528.com)

表6-1 PWP教学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