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容错机制: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种路径

培养容错机制: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种路径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定第一书记管理办法、“从严管理12条”,建立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交叉巡查制度,每季度随机开展1次交叉督查,督查结果全省通报。这个“3”指的是完善三个机制,即脱贫成效巩固工作落实清单制、脱贫成效巩固问题跟踪派单制、脱贫成效巩固责任追究从严制。这个“3”是一个合理的容错机制,容错的目的在于保证脱贫攻坚任务有效完成,也在于对帮扶干部的培养。

培养容错机制: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种路径

从我国脱贫攻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来看,贵州省“名列前茅”。贵州省的帮扶干部基本上面对的都是贫瘠的土地、几乎为零的产业、观念落后的群众等一些“老大难”的问题。帮扶干部的能力及经验,特别是帮扶经验,往往决定了脱贫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帮扶干部的经验不足,往往会影响到对自己帮扶工作(自我效能)的认识,进而产生一些不利于工作的行为,例如工作倦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进行惩罚追责,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给予帮扶干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帮扶经验的交流积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之一。为此,贵州省通过四项措施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了教育和管理。

一是明晰职责任务。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乡镇党委领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履行好脱贫攻坚主体责任。驻村工作期间,不再承担原单位工作,党组织关系转到所驻村。同时,紧紧围绕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组织市县乡村认真总结经验,梳理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所承担的重点工作,收集汇总、归纳提炼、分类聚合,形成《村第一书记履职要点》,明确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重点要牢牢把握“八要素”,运用好“五步工作法”,履行好宣传党的政策、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产业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职责。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2016年以来,以“省级示范、市州统筹、县级为主”的原则,分级负责,每年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至少进行1次轮训。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等内容,有效整合各级党校和省内外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累计培训13.5万余人次。为确保培训质量,精心办好省级示范班,为市、县培训树标杆、立标准。并且,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对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提出明确要求,亲自审定培训方案,连续两年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作辅导报告,帮助熟悉政策要求、掌握工作方法、提升能力素质。

三是坚持从严管理。制定第一书记管理办法、“从严管理12条”,建立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交叉巡查制度,每季度随机开展1次交叉督查,督查结果全省通报。从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省、市、县三级共开展督查1247次,共查处通报第一书记1071人,占总数的14.53%,驻村干部1668人,占总数的3.87%。建立绩效考核“挂钩”制度,对帮扶单位重视不够、帮扶成效不好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不能评为一等奖。

四是注重考核问效。坚持考勤和考绩相结合,采取日常考核、半年考核、民主评议和年终考核等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村民评价、村干部评议,每年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考核,年度考核优秀比例由原来的12%大幅度提高到30%,不占派出单位优秀等次名额。(www.xing528.com)

一种行为习惯和认知习惯的培养,通常正向激励是比负向惩罚会有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组织建设中。此四项措施以正向激励为主,在制度上保证了“尽锐出战”的贵州帮扶干部都可以获得有效的扶贫知识。加之以培养人为目的管理初衷,在提高帮扶干部专业性的同时还会增强其对党组织的归属感

在基层的落实上,本篇伊始介绍的贵州省兴仁市潘家庄镇,对于干部培养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其提出的“1234611”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工作机制,就对帮扶干部的培养、工作热情的激发开展了更有益的尝试,即“1234611”中的“3”。这个“3”指的是完善三个机制,即脱贫成效巩固工作落实清单制、脱贫成效巩固问题跟踪派单制、脱贫成效巩固责任追究从严制。这个“3”是一个合理的容错机制,容错的目的在于保证脱贫攻坚任务有效完成,也在于对帮扶干部的培养。

兴仁市潘家庄镇党委意识到,每一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总结,都积累了大量因地制宜的扶贫方法。通过学习和工作落实清单,即使是新的帮扶干部也可以快速和高效地了解和掌握工作的要点和方法。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贫困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免有一些新的问题会出现,这很可能对一些帮扶干部如期完成扶贫任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种情况,组织上并不急于对其进行惩处,而是群策群力想办法。通过下任务单,派给未能完成任务的帮扶干部,监督其按要求按期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帮扶干部的工作热情,也对帮扶干部能力起到了培养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