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业绩评价标准分类,全面解析

业绩评价标准分类,全面解析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此,许多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多以计划目标为评价标准。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用同业标准进行业绩评价均可去掉市场因素的影响,以便更客观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企业内部其他人员标准是指以企业内部其他代理人的业绩作为评价指标。常用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标准是同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和预算标准三种。

业绩评价标准分类,全面解析

(一)常见的企业业绩评价标准

常见的企业业绩评价标准有历史标准、预算标准、同业标准、企业内部其他人员标准等。

根据标准及其制定过程受经营者影响程度不同,可以把标准分为内部标准和外部标准。内部标准又称为内部确定的标准,是指能被经营者当期或者以前年度行为直接影响的标准;外部标准又称为外部确定的标准,是指基本上不受经营者影响的标准。据此划分,历史标准、预算标准属于内部标准,同业标准、企业内部其他人员标准属于外部标准。

1.内部标准

(1)历史标准,即以自身的历史数据为准,与企业过去的业绩相比。它具有数据资料容易取得、信息可靠的优点,以此为标准可说明公司的进退程度。但由于历史业绩中含有不合理因素,这实际上等于认可了公司过去的不足,并将其不足作为合理成分延续至今以至将来。因此,历史标准已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显然不能作为评价现代企业经营绩效依据。按基期不同又可以分为同比和环比两种。

(2)预算标准,即实际与预算比较,比如实际净收益与预算净收益相比较,实际剩余收益与预算剩余收益相比较。如果准备得很仔细的话,这应当是最好的正式标准,可以成为评价企业实际业绩的依据。因为预算是从合理性出发的,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表明了公司某种工作中的不足,以便分析原因,改善其制度。预算标准存在的缺点。

1)预算缺乏准确性。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预算制定者的有限理性,预算者往往做不到对未来态势的准确估计,其指标往往是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因此以此评价业绩,合理性必然受到影响。

2)预算指标在确定时,考虑更多的是要完成的目标,外界因素对目标完成产生的影响考虑较少,因此以预算标准评价经营者业绩容易导致短期行为,从而诱导经营者操纵信息。

3)由于预算是根据上一年的业绩制定的,容易产生与历史业绩相同的“荆轮效应”,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经营者积极性的发挥。同时预算标准比较难适用于非财务性指标或难以量化指标。

从以上两种标准的分析可知,内部标准获得的成本较低,但有“荆轮效应”的负面作用,且易受到经营者行为的影响,而且这种标准较少考虑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因此,以内部评价标准评价业绩就是少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凯威姆J.墨菲(Kevm.J.Murphy)指出,内部标准成为一个现实的、有用的业绩评价的条件是:企业内部的上下阶层和同阶层中要有公正的信息流,否则,以此种标准来设计薪酬计划不仅会促使经营者尽量避免发生对未来的业绩标准有负面影响的行为,而且在标准的协调过程中还会提高具有偏见性和误导性的信息。

2.外部标准

(1)同业标准。即以同业平均水平或者优秀水平为准,也就是常说的标杆。以竞争对手或同业中挑选的具有效率的企业为标准,它具有赶超竞争对手和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动力。一方面,竞争对手或同业先进企业并不是所有方面都做得很好;另一方面,要取得众多企业的资料供挑选、从何种角度来认定竞争对象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各企业的经营方式、理财方法、所在地域等各不相同,如果事先不能对同业的信息资料内容一一深入了解,则难以选取哪些企业才能作为比较标准。鉴于此,许多企业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多以计划目标为评价标准。而计划总是慢于市场的变化。以行业中相同或相似企业的业绩确定的标准,企业经营者业绩除受经营者行为和特有的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影响外,还受行业性共同因素(如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的影响,因此,以同业标准评价经营者业绩,可以提出更多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该经理报酬与个人努力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也可以强化激励效果,降低风险成本。(www.xing528.com)

以同业业绩水平为标准设计激励机制,可以过滤掉行业中的系统风险和共同风险。行业中企业数量越多提出效果越明显。比如,当市场状况较好时,尽管经营者不努力,评价指标表现也较好;但当市场状况较差时,即使经营者非常努力,评价指标也不甚理想。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用同业标准进行业绩评价均可去掉市场因素的影响,以便更客观地评价经营者的业绩。

以同业标准评价业绩的前提是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企业,但当企业面临一些特殊环境或有特殊战略时,同业标准就很难成为“标准”,而且与同行业比较也无意义。

(2)企业内部其他人员标准。企业内部其他人员标准是指以企业内部其他代理人的业绩作为评价指标。由于企业中其他代理人的业绩包含企业内部不确定的因素,如企业的生产能力、工作环境等,因此,用这种标准进行经营者业绩评价可以去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使投资者更准确地判断经营者的努力水平,进而强化了激励强度。

以企业内部其他人员为标准的制度是一种竞争制度,在实际应用中应恰当使用,避免引起企业内部代理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以上两种标准的分析可知,外部标准很少受经营者行为的影响,因此一起评价业绩更能真实地反映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剔除内部标准许多无法克服的噪声影响,从而激励经营者更加努力工作;相反内部标准却诱导经营者过多地关注预定目标的实现,从而抑制了经营者积极性的发挥。但外部标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获取外部标准的成本较高及当企业处于特殊环境时,以外部标准作为经营者评价尺度有失公正性等。

(3)以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颁布的数据为准。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会根据本行业的特点与具体情况,制定能反映本行业平均业绩水平的标准。

常用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标准是同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和预算标准三种。

从整个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结构的角度来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标准只是评价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所要解决的是评价尺度,它既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也不能偏离这个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和其他评价要素相重复;如果偏离了这个范围,就无法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人员提供评价尺度。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标准应该包含两方面——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所要解决的是对什么进行评价的问题,它一般是一个指标体系,而不是单个指标。同时,每一层次的经营业绩评价主体有不同的指标体系,同一层次的评价主体由于其评价结果不同,评价指标也不同。综合评价是将单个指标的评价结果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果。之所以要有综合评价,是因为每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都是由一个指标体系来反映的,这就可能出现单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只能反应局部,而无法反映整体,想要获得整体评价结果,就必须对单项指标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形成综合评价结论。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标准根据性质的不同,分为计量指标评价标准和评议指标参考标准两类。计量指标评价标准是指标评价的依据,由标准值和标准系数构成。标准值由国家财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国企业会计报表数据资料及有关统计信息,在剔除有关企业不合理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移动加权平均等数理统计方法统一制定。标准系数是评价标准值所对应的水平系数,反映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应评价标准值所达到的水平档次。

评议指标参考标准以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管理经验,按照重要性原则具体制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