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心开始实现供水梦:一个基层故事

从心开始实现供水梦:一个基层故事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从心开始”,共同做服务用户的“贴心小棉袄”,共同托起“供水梦”,是我们所有工作最坚实的“底色”。未经批准,不准加班“加班”应该是很多企业的常态,从国内外大公司,到一些地方性小公司,好像只有“加班”的员工才是真正做事的员工、优秀的员工。但是合肥供水集团不是这样认为的,合肥供水一直反对“加班”,未经批准,合肥供水集团的员工节假日、工作日都不允许加班。

从心开始实现供水梦:一个基层故事

下面的这个故事,采写自合肥供水集团公司。

“活地图”巡检员:汗洒千里巡检路

在合肥供水集团,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穿着蓝色工作服,背着印有“安全生产”字样的工具包,徒步、检查、维修,工作辛苦而单调,但却是用心守护着每一条供水线路,确保管道畅通,他们就是供水管道巡检员。

供水管线深埋在地下,各类管网在地下纵横交错,随着合肥大建设的快速推进,很多管线都已经年代久远。这些供水管道巡检员,凭着几十年的经验和记忆,将辖区的管线图纸、阀门位置烂熟于胸。根据漏水情况,很快就能指出管线位置,判断漏点,大大缩短了抢修时间,为此他们常常在半夜接到询问阀门位置的电话。

巡检员们长年穿梭在建设工地,专门负责与施工单位沟通,交待管道分布,避免损坏管道造成事故。只要工地开工,巡检工作就得跟上,没有节假日和正常休息时间,24小时不断人。巡检员们经常是在7~8个建设节点上来回跑,一遍遍地告知,一次次地旁站,嘴说干了喝口水,实在不行就下坑“动手”做标记,爬高下低,啥活都要干。最难熬的是入秋之后天气干燥,灰尘又太大,一天下来,经常嗓子说不出话来,可巡检员们依然坚持与施工方沟通,直到施工结束。

巡检工作不仅是个技术活,而且是个体力活。管道巡检员天天奔波于各条道路中,一个个消火栓挨个巡检,一处处阀门弯腰下井仔细排查。尤其在夏季的供水高峰时期,管道巡检员们更是加大巡检力度,进行地毯式巡查排摸,在巡检中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上报,进行排查,保证供水管线安全。衣服湿透,皮肤晒黑晒伤,他们早已习惯。

自2010年1月合肥供水集团实施创新发展以来,集团从上到下铆足了一股劲儿,全面启动了精益服务和科学管理之旅。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遇到阻力。这些阻力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有来自管理者的,也有来自员工的。多年来,这些阻力并没有挡住创新前进的步伐,因为我们“生存的焦虑”时时刻刻地大于“学习的焦虑”。[7]这也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在企业持续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员工的作用?企业发展了,员工能够得到什么?以怎样的管理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就像20世纪初宝洁公司的小普罗克特先生所困惑的一样:怎样让员工对公司感兴趣?就像康德先生所思考的一样:人是工具?还是目的?

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我们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成长的第一财富。企业的成长,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引领,更需要一大批基层员工兢兢业业的努力。而要

[7] 埃德加·沙因:《企业文化生存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5月,第111页。让员工真正愿意坚守职责并能够创新性地展开工作,除了物质利益和规范管理之外,真正从思想上、情感上、价值观上持续培育和引导,才是管理者最需要做的事情。

所以,“从心开始”,共同做服务用户的“贴心小棉袄”,共同托起“供水梦”,是我们所有工作最坚实的“底色”。

未经批准,不准加班

“加班”应该是很多企业的常态,从国内外大公司,到一些地方性小公司,好像只有“加班”的员工才是真正做事的员工、优秀的员工。但是合肥供水集团不是这样认为的,合肥供水一直反对“加班”,未经批准,合肥供水集团的员工节假日、工作日都不允许加班。并且实行“加班”检查制度,就是节假日、平时晚上有专门巡查人员看有没有未经批准的人员在公司加班,若有,对于加班人员会进行逐级上报,直至上报到集团董事长。董事长会找部门负责人谈话,询问加班的原因是因为领导不力,还是工作任务过多,还是员工工作效率的问题。(www.xing528.com)

合肥供水一直提倡“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生活”的理念,希望员工能在上班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下班之后要么回家多陪家人,要么锻炼身体,年轻员工更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合肥供水集团不希望工作成为员工的生活负担,而是希望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的员工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做事,阳光快乐工作”。

论语·子路第十三》中记录:“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合肥供水集团已经汇聚了较为鲜明的企业品牌,初步形成了人才的集聚效应,“远者来”早已不是问题,而如何面对更多的“近者”,同时当“远者”慢慢变成“近者”时如何对待他们,真正达到“悦”的地步,是我们肩负的与“供水梦”同在的永恒使命。

在这个时候,我们想起了欧洲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大师、被称为“管理哲学之父”的查尔斯·汉迪先生的名言:

我们可能在更优秀的管理理论中寻求解决之道,这类理论把人类的极限与潜力都考虑在内;或者产生一种新的经济观,不仅计算成本,也考究它的真正价值。但是,这两种改革也只有在一种情形之下才会发生,那就是我们都更了解自己希望从人生中得到些什么,而且是既为自己,也为别人着想。[7]

[1]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8月,第1314页。

[2]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年9月,第3页。

[3]王健林:《万达哲学》,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第14页。

[4]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海南出版社,2000年9月,第4页。

[5]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25页。

[6]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5页。

[7]查尔斯·汉迪:《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