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京地下交通网络已初见雏形。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下车行道路为补充、地下步行系统为衔接”为原则,形成了公共交通优先、互联互通的动态交通系统,体现了地上地下交通一体化、立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1)轨道交通方便了居民出行与换乘
图7 南京南站高架站台俯视
(图片来源:www.renw en.com/w iki)
图8 南京南站地区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www.renw en.com/w iki)
南京轨道交通出行方式在总出行方式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中的比例不断攀升,居民出行结构逐步向绿色化转变。在轨道线网架构的基础上,尤其加强了轨道站点与地上地下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衔接:地下停车、慢行通道、步行街等其他交通设施在空间上应尽可能结合轨道站点设置,鼓励“P+R”(停车+换乘)模式、轨道+慢行模式的构建,同时做好不同方式换乘的交通组织优化,实现地铁和停车、地铁和慢行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便捷换乘。典型的案例如规划中的马群综合换乘中心和部分建成的南京南站。
南京南站是南部新城的核心区、全国铁路客运特等站、中国华东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亚洲第一大火车站和亚洲第一大高铁站(图7、图8)。
南京南站地上三层、地下两层。地面层为换乘广场,广场中心为地铁1号线、3号线、S1号线和S3号线的进出站口。广场南北为公交上客区,东西各设出租车、社会车的上客区。广场南侧还有一个直接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快客停靠带。考虑到南北广场客流量的分布情况,将公路客运南站设在南广场,市民在这里可实现铁路、公交、地铁、长途客车和机场大巴的“零距离”换乘。二层南北两端为铁路站房,中间为距地面12.5m高的架站台;站房内设有售票厅、自助购票厅。三层为候车大厅,且与南北广场上的高架相连。地下一至二层主要是用来联结地铁的三条线;在负一层,除去地铁占地部分用于停车外,绝大部分用于商业开发。
马群综合换乘中心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作为南京市首个区域公交换乘项目,建成后将形成2号线、16号线、17号线3条轨道线、1条麒麟有轨电车、地面13条公交、短途城际、小汽车、出租车、非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换乘枢纽,该中心每天能满足24万人次的换乘需求,极大减轻了主城的交通压力(图9)。(www.xing528.com)
它由交通换乘中心、公交停车保养场、商业开发和办公混合楼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交通换乘中心分为地上三层与地下三层。地面一层是公交换乘层,二层是地铁转换层,三层为地铁站台层;地下一至三层均为地下停车场。
(2)地下隧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瓶颈
图9 马群综合换乘中心功能分布图
(图片来源:m ax.book118.com)
长期以来,南京一直致力于加强长江两岸的骨架路网联系,大力发展越江隧道。目前,利用地下空间所建的过江通道包括长江隧道、纬三路过江通道;过江轨道线路包括地铁10号线和地铁3号线。这四条地下过江通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原有地面通道——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长江四桥的过江压力,分解了大量人流与车流,使长江两岸联系更加紧密,极大促进了江北新区的发展。
此外,为完善路网结构,对于经过自然屏障、重要景观区域、环境敏感等区域(如紫金山、玄武湖、老山、古城墙、长江)的交通干线段也采用了地下形式。如玄武湖隧道的修建有效疏解了中央路、新模范马路的交通压力,缩短了外地来宁车辆的进城路径,提高了通行效率。
(3)地下步行通道形成了便捷的地下人行网络
目前,南京新街口地区依托轨道1号线、2号线新街口站点,已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地下连通,为后续“新街口地下城”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建设基础。以现状“T”字形地下通道为基础,在新街口站域半径250m内形成较为完善的步行通道,长度达1.2km,连通范围为11.7万m2;站点出入口达24个,开通21个,预留未开通入口3个;已连接的单位11余处;已连通的地下建筑面积为29万m2、地面建筑面积为178万m2(图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