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值的过程:从最终消费品到消费者

增值的过程:从最终消费品到消费者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增值的过程,就是这种“物理形态”逐渐接近消费者的过程。这种增值过程,是伴随距离消费者的时空距离而进行的。产品在“供给者”手中增值的过程,从到达“消费者”周边的销售柜台时已经基本停止。而其能够促使产品增值的后半部分是消费者获取分配额度的过程。“所有者权”属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是前面“物理形态”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空间距离”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的前提。

增值的过程:从最终消费品到消费者

(一)增值的过程是“物理形态”迫近消费者的过程

任何产品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最终消费品”也不例外。人们需要某种“最终消费品”,当这种“最终消费品”还没有制造出来时,它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个可以满足需求的概念或构想。

人们产生这个构想后,就会采集原材料并进行加工生产。所以,从采集开始,增值的过程就开始发动了。采集了足够的原材料后,人们需要对其进行加工生产,使其变成可以满足需求的产品。

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多种半成品的形态。从构思到采集原材料,从原材料采购完成后到加工成一个个的半成品。我们会发现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犹如蝴蝶的成长过程一样,由卵变虫,由虫变蛹,由蛹化蝶

原材料从物理形态来说,距离最终消费品最远。采集过程后的“半成品一”逐渐接近,加工过程后的“半成品二”更进一步,物流过程后的“半成品三”更加接近,分配过程后的“半成品四”基本成型,最后到了消费者手中。这种变化,是一种物理形态的变化。所以增值的过程,就是这种“物理形态”逐渐接近消费者(符合消费者要求)的过程。

(二)增值的过程是“空间距离”迫近消费者过程

苹果长在陕北的丘陵上,而消费者遍布全国各地。长在陕北苹果树上的苹果,远离消费者。我们不能说那些苹果没有价值。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吃不到的苹果确实是没有价值的。于是苹果开始了逐渐接近消费者的旅程:

1.首先,苹果会被果农摘下来,包装打包送到村头收购点。2.收购点收购后会运输到县城的苹果批发中心。3.到县城批发中心后,会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收购并输送到消费者所在城市的批发中心。4.到消费者所在城市的批发中心后,会被各种超市、水果店批发运输到消费者可接触的周边。这是一个比较完成的苹果物流过程。

在该物流过程中,苹果通过数次倒手搬运后,最终达到消费者周边。而每一次倒手搬运,都会发生增值。这种增值过程,是伴随距离消费者的时空距离而进行的。距离越近,价值越高,距离越远价值越低。

陕北果树—村头收购点—县城批发中心—消费者所在地批发中心—消费者周边柜台。这个过程中,苹果越来越迫近消费者,价值也越来越高。苹果的增值,就在这逐渐迫近消费者的过程中实现了。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论证这个过程。我们知道机器设备在生产者眼中是非常宝贵的,生产者用“重置成本”来核算该设备在其心目中的价值。但是对于收购废品的人来说,那台机器可能就是几吨废铁,并不值多少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该机器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呢?

对于生产者来说,这台机器无论从物理形态,还是时空距离,都同该生产者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在该生产者眼中,这台旧机器的价值甚至比远在国外的新机器都有价值。用新机器更换这台旧机器,会存在一个重置成本。当重置成本大于旧机器上所耗费的成本时,该生产者不会做出购置新机器的决策

而对于废品收购者来说,该机器并没有任何生产效用,并且也远离自己的收购点。所以其真实的价值应该是废铁的原料价值减去搬运到自己上级销售点的费用。如此,则该机器在生产者手中时,其价值是“重置成本价值减去因使用旧机器而增加的耗费”。该机器准备销售给废品收购者时,其作为机器的价值已经完全耗竭,只剩下了作为废品原料的价值。

“空间距离”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是前面的“物理形态”增值过程实现的保障。若无法从“空间距离”角度到达消费者身边,则前面的“物理形态”的增值过程,就变成了无用功了。

(三)增值的过程是“所有权属”迫近消费者的过程

产品的增值存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在“供给者”手中增值的阶段,一个是在“消费者”手中增值的阶段。产品在“供给者”手中增值的过程,从到达“消费者”周边的销售柜台时已经基本停止。即此时的增值过程由“供给者”转移到了“消费者”。(www.xing528.com)

这个“所有权属”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不同于前面两个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这个“增值过程”并不存在于产品本身,而存在于“消费者”是否拥有分配该商品的权力,这并不太容易理解。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甲乙丙”三个人共同生产某个产品,甲从事原材料采集工作,乙从事产品加工工作,丙从事物流工作。假设“路人甲”是该产品的唯一消费者,并且非常渴望获得该产品。那么“甲乙丙”三人的产品是否能够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惊险跳跃,显然关键点是“路人甲”是否拥有足够的购买能力。

如果“路人甲”拥有足够的货币(分配该产品的权力),则当“路人甲”寻找到该产品时一定会将其购买。从而使得“甲乙丙”三位供给者都获得了价值补偿,并实现了产品的增值。而如果当唯一的消费者“路人甲”不能获得足够的货币(分配该产品的权力)时,即使“路人甲”找到该产品,也无法按照“甲乙丙”所模拟的预计售价销售出去。丙作为供给者中的物流者,直接面对唯一消费者“路人甲”,则会面临着两难境地:要么降价销售而损失,要么囤积不卖等待“路人甲”攒够钱。

降价销售则会给“甲乙丙”传递一个信息:生产该产品不能够弥补投入成本的“价值量”消耗。于是,甲乙丙会削减或停止对该产品的生产,这会抑制产品的增值。“供给者”对产品的加工生产,只是其促使产品增值的前半部分。而其能够促使产品增值的后半部分是消费者获取分配额度的过程。

如果“路人甲”获得了足够的货币,能够轻松购买该商品。则该商品的供给者“甲乙丙”就会顺利地实现其“增值过程”。如果“路人甲”没有获得足够的货币,则供给者“甲乙丙”就无法顺利销售产品,需要降价销售或等待“路人甲”赞够钱。这样会导致供给者“甲乙丙”无法顺利地实现其“增值过程”。当然如果“路人甲”根本攒不够钱,则会导致供给者“甲乙丙”无法实现其“增值过程”。

“所有者权”属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是前面“物理形态”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空间距离”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的前提。没有“所有权属”迫近消费者,则前面两个“增值过程”就不可能实现。

(四)增值的过程是所释放的“效用时间”不断迫近并作用于消费者的过程

加工生产、物流、分配,都会促使商品增值。它们分别代表着“物理形态”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空间距离”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所有权属”迫近消费者的“增值过程”。但是这些“增值过程”都是一种“模拟增值的过程”。都以最后一个“增值过程”的实现为前提。如果最后一个“增值过程”没有实现,则前面的“增值过程”都会变成无用功。

例如消费者经过加工制造、物流运输、分配,并购买了一个盘子。但是这个盘子还没有开始使用,就被不小心打碎了。则这个盘子的“增值过程”就会戛然而止。盘子从生产、运输、消费者发工资所付出的劳动成本,都会随着盘子的破碎而变成无用功。这个盘子并没有对社会起到任何作用。这个过程仅仅相当于“消费者”的货币发生了一次转移。“消费者”所代表“社会需求”依然没有得到任何满足。

毕竟人们的所有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说明盘子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个盘子从来没有出现过。生产、加工、物流等过程中,都可以看作大家在对着空气玩一种“装作干活的过家家游戏”。

只有商品的“效用时间”完整地释放了出来,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时,才说明该商品实现了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也才说明该商品实现了存在的价值。当然也才表面前面的一系列增值过程得以实现。

“最终消费品”通过“物理形态”的迫近、“空间距离”的迫近、“所有权属”的迫近、“效用时间”的迫近,最终实现了增值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将增值的过程,看成“最终消费品”不断迫近消费者的过程。它们分别代表着“采集加工”“物流”“分配”“消费”的四个过程。

【注释】

[1]语出《易经》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2]我们暂且抛开货币,仅仅研究“价值量”的分配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