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地区农业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实地调研方法分析

西北地区农业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实地调研方法分析

时间:2023-05-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实地调查法:对西北地区农业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系统调研,并结合东部地区农业公共服务的区域特点,分析和归纳当前西北地区农业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并结合对样本县政府农口部门、企业、协会、合作社和农户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访谈结果和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西北地区农业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实地调研方法分析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查阅相关研究的专著、论文、报纸等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有关农业生产方式农民家庭不同时期农业服务需求、合作社提供公共服务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其关联性及其他新的知识。

2.实地调查法:对西北地区农业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系统调研,并结合东部地区农业公共服务的区域特点,分析和归纳当前西北地区农业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问题,并结合对样本县政府农口部门、企业、协会、合作社和农户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访谈结果和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三重螺旋模型分析方法:对农业公共服务供给的三大主体——政府机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界定各自角色和功能,促进新型的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构建。

【注释】

[1]西北地区整体上是以干旱为主体特征的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严酷的地区,西北五省区的经济主体是农业,虽然都是农业大省区,但又是一个面积巨大的农业经济比较落后、贫困的地处边陲的内陆多民族聚集地区。

[2]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针对家庭经营在生产和流通环节面临的突出矛盾,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概念。

[3]刘宏凯,解西伟.农民需求导向型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的建构[J].学术交流,22010(3):81-84.

[4]彭正波.地方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3):28-32.(www.xing528.com)

[5]翟军亮.农业公共服务决策优化的机理与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6]常伟,苏振华.“一事一议”为何效果不佳:基于机制设计视角[J].兰州学刊,2010(5):59-61.

[7]马华.南农实验:农民的民主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P105,119,120,19,119.

[8]在日本,日本农协在农业生产、农技推广、农业保险农村金融等方面承担了大量的服务职能,发挥了政府农业公共服务职能代理人的作用,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和增收,并减少了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

[9]美国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是建立在三个重要的农业立法的基础上,即1862年制定和通过的《英里尔法》(赠地学院法),由此而奠定了美国高等农业教育和科研的基础;1887年建立的《海淇法案》(农业试验站法),以法律形式保证了农业科研试验站的经费来源,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修正案还明确规定,每笔拨款中用于销售研究的部分不得少于20%;1914年制定和通过的《斯密利弗法》(农业推广法)及此后颁发的9个有关农业推广工作的法令,促进了与农业、家政有关的实用信息在农村的传播,为农民提供免费指导、示范服务等。

[10]石磊.建构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第二纵队”—韩国农协的变革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1]胡家浩.美、德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的启示[J].开放导报,2008(5):88-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