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盘活村级资产,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盘活村级资产,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贫困村安装集体光伏电站,仅此一项为贫困村每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电站建成后,每年将为各村增加集体经济纯收入6万元以上,助力贫困村脱贫。岳西县在全国首创PPP模式运作光伏扶贫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县182个行政村均建起一座100千瓦的光伏电站,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全县182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

盘活村级资产,增加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是新时期新阶段对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挖掘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执政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部经管司2015年的一项统计显示,2014年岳西县全部统计的58.4万个村中,无经营收益的村达32.3万个,比2013年增长1.1%,占总村数比重为55.3%,比2013年提高0.8个百分点;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不含无经营收益的村)12.7万个,比2013年降低7.3%,占总村数比重为21.7%,比2013年降低1.6个百分点;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上的村13.4万个,比2013年增长3.0%,占总村数的23.0%,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有接近77%的村集体经济无收入或集体经济收入小于5万元。

2012年之前,岳西县村集体收入空白村比例达80%以上,自精准扶贫以来,岳西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化形式,每个村均成立了村集体所有的公司,负责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等工作,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收益。岳西县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不断壮大。2017年,岳西完成脱贫攻坚主攻任务,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2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为村集体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提供支持,并为村民提供分红。

1.建设贫困村集体光伏电站

2016年,岳西县在全国首创PPP模式运作光伏扶贫项目,包括188个村(社区)100千瓦以上集体光伏电站项目。其中贫困村村集体光伏电站建设规模每个60千瓦,落实在全县65个重点贫困村。贫困村安装集体光伏电站,仅此一项为贫困村每年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每处村集体光伏电站总投资48万元,按照政府担保贷款30万元,财政贴息,扶贫资金支持11万元,选派资金5万元,村级自筹2万元的模式筹建。如果发展其他产业项目,每个贫困村还可以获得100万元村集体经济贴息贷款支持,这些政策的落实对贫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将影响到村庄未来的自我发展能力,只有具备自身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贫困村才能稳步脱贫并走向全面小康。

案例4-4 光伏给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带来新增长点

随着并网电表数字的跳动,毛尖山乡红旗村、林河村两个村级光伏电站全部正式并网发电。红旗村、林河村均是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村,两村分别建成的6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属于2015年全县计划建设的40个村级光伏电站项目。电站建成后,每年将为各村增加集体经济纯收入6万元以上,助力贫困村脱贫。红旗、林河两个村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标志着毛尖山乡2015年两个村级光伏电站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岳西县头陀镇梓树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如何为贫困村集体经济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成为当务之急。2014年,到村挂职的扶贫干部郭逢春发现梓树村日照时间长,建光伏发电站条件好。2015年,在上级的项目资金支持下,一座投资120万元的150千瓦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现在,这座电站每年给村集体带来直接经济收入15万元。岳西县在全国首创PPP模式运作光伏扶贫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县182个行政村均建起一座100千瓦的光伏电站,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全县182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

2.设立村级扶贫工厂(车间)

岳西县通过加大招商力度,探索“招商企业(项目)+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建设贫困村扶贫工厂(车间),实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双增收和企业发展目标。扶贫车间模式的创建,不仅拓宽了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还探索出贫困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路径,充分挖掘了贫困村在劳动人口、特色产业、闲置土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先天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意义深远。当前,“扶贫车间”已经成为贫困村精准脱贫、增加收入、助推发展的重要渠道。各贫困村通过扶贫工厂(车间)的建设,取得了贫困人口有效脱贫、企业缓解招工难题、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就业创业活力增强的“多赢”成效。

案例4-5 扶贫工厂何以带动贫困村发展(www.xing528.com)

冶溪镇创新“幸福脱贫”模式,通过建立扶贫工厂,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通过探索“扶贫工厂(车间)+集体经济”模式,在现有工厂、车间基础上完善提升一批脱贫工厂(车间),实现企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达标升级,实现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双增收和企业发展目标。2017年初,冶溪镇每村平均都建设了1个扶贫工厂(车间),实现来料加工产值2900万元。其中,桃阳、大山两村引进招商企业新建箱包车间,石咀村、罗铺村、白沙村探索引进黄山贡菊,建设“菊花基地+集体经济”模式。推行贫困村将集体资产、扶贫项目资金、帮扶贷款等量化为贫困户股份共同出资创办企业,发展龙头扶贫特色产业,通过股份合作分红带动贫困村增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

3.创新贫困村“三变”发展模式

推动贫困村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新模式来发展,共完成188个村(居)集体经营资产改革,盘活集体林地、耕地、水域资源1.4万亩,水电站、空置小学、房产等集体资产5420万元,整合涉农产业项目资金4200万元,吸收农户入股1200万元,以“支部+公司+农户”“支部+扶贫工厂+贫困户”等方式运作村集体资产,所有集体经济组织领办人都是村(居)“两委”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

案例4-6 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以“三变”带动集体经济

岳西县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三变”实施工作方案,开展“三变”和资产收益扶贫。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积极引导村集体、贫困户以土地山场资源、财政扶贫资金、资产等入股龙头企业,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实现保底收益稳定分红,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县遴选试点村52个,开展“三变”试点,其中贫困村28个,共计设立总股份1.23亿元,其中村集体以资金入股2837万元,以资产折股2032万元,吸引经营主体以资金、技术或资产入股4626.4万元。冶溪镇西坪村通过种养合作社模式运作“三变”改革,2018年合作社产值191万元,纯收入33.6万元,村集体分红15万元。徽宏茶叶公司与菖蒲、田头两乡镇10个村开展资金股份合作,吸引入股资金1000万元,村集体年实现稳定分红41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三变”入股分红1250万元,通过推进“三变”改革,有力地促进贫困村集体增收。

4.其他创新举措

岳西县以政策资金引导市场对贫困村集体经济进行投融资,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作为银行风险保证金放大融资倍数,重点支持大学生回乡工程人员创办领办集体经济。退宅还耕土地增减挂交易村均奖励70万元,均作为村集体经济资本金。县农投公司利用农发行扶贫政策融资5亿元、8年期,支持村集体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让贫困村资产保值、增值,提升了贫困村的自身发展能力。

截止到2017年,全县18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都超过10万元,65个贫困村均超过16万元,还有2个村超过100万元,进入国家重点贫困县消灭空白村且超过10万元的前列。此外,岳西县还探索优化村集体资产分配新模式,对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分红和成本以外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创新,其中50%用于村级“双基”建设,30%保留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20%作为奖励金。这种分配模式的创新在实现减贫的基础上也实现了村庄管理有序和组织化,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村级发展能力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