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新定义公共管理视角

重新定义公共管理视角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讨城市治理的理论框架,有必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剖析城市的本质属性。公共管理的基本使命在于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状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我们可将城市定义为公共服务高度集聚的地理空间。今天,随着快速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及相应的财政收入筹集机制,是城市治理永恒关注的议题。

重新定义公共管理视角

探讨城市治理的理论框架,有必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剖析城市的本质属性。公共管理的基本使命在于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公共产品),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状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我们可将城市定义为公共服务高度集聚的地理空间。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不在于规模的大小、密度的不同、产业的差异,而在于公共服务的集聚程度。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拥有更为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市民可获取更为多样化的公共服务。

公共政策学者约翰·伦尼·肖特指出,“对于当代社会中的城市而言,其构成元素是千变万化的图景、应接不暇的资讯和争执不休的利益冲突,而我们可以尝试着找出一种秩序把这些纷繁的要素整饬起来。”[6]在他看来,理解城市的基本密码是城市秩序(urban order)。我们认为,提供公共服务就是理解城市秩序的DNA,是城市的本质属性所在。城市治理的制度设计,就是要探索更为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和经费筹集机制。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是公共部门,也可以是私人部门、社会组织,还可以是公私合作、混合模式。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城市之所以能够让生活更好,就在于公共服务高度集聚于此。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成为城里人几乎是所有农民的共同愿望。在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家庭不惜花费多年储蓄购买“农转非”指标,目的是要让孩子获得城镇户籍,成为城镇人口的一分子,享受城镇居民的福利和发展机会。今天,随着快速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正在向城市转移。不可否认,现代城市也存在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分化等问题,一些城市居民也并不觉得城市就等于幸福生活。但总体而言,城市服务要优于乡村服务,城市文明也要高于乡村文明。(www.xing528.com)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管理的基本使命,就是通过管理和制度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提供公共服务具有成本,公共服务越是配套齐全,所要支付的费用也越多。城市在拥有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的同时,城市居民缴纳的税费也比农村地区的居民更多。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及相应的财政收入筹集机制,是城市治理永恒关注的议题。

地理学经济学的城市定义中,人口密度都被看作城乡差别的本质所在。实际上,人口密度高只是城市公共服务集聚的结果,而非城市形成的最初原因。[7]城市提供基础设施具有成本,且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使用的人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出于投入—产出效率考虑,为了获得更高的效益,同样的基础设施要尽可能服务于更多人口。于是,城市空间就会逐渐走向拥挤,人口密度也会越来越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