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学视角的微新闻生产研究:新闻的重新定义

社会学视角的微新闻生产研究:新闻的重新定义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认为,新闻已经泛化,不只报纸、广播、电视上的那些是新闻,普通用户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生产、转发和评论的也是新闻。“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或广播电视的专利。”郑智斌、张安然较早地指出,“所谓微新闻,是指以微博为主要工具和平台,从组织、生产到发布、扩散人人可参与的新闻活

社会学视角的微新闻生产研究:新闻的重新定义

什么是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戈公振在书中提到了西方学者的几个定义,例如,“新闻者,读者所欲知之事物也”“新闻者,有人类之兴味,与人类生活上及幸福上能发生影响之一切事件及观念等相关之原质的事实也”。[4]前者的定义,侧重于读者的需求和主观认知来界定是否为新闻,如此的话新闻也就不具客观性陆定一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宁树藩认为:“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5]也有定义认为,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关于新闻价值,也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6]。不同国家新闻选择的标准会受到国家利益、立场和价值观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交媒体和移动终端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行业垄断,瓦解了封闭的管辖权所保障的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界定和他们呈现新闻事实的文化权威,也冲击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7]新闻业中的关于什么是新闻、哪些人是记者等等,都已经不再确定。原有的边界已被打破,新闻业走向“液态”。易艳刚也认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机制、传播渠道以及受众偏好等,都已经发生颠覆性变化。与之相伴的是,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开始遭遇挑战”[8]

麦克卢汉等媒介环境学派的学者持有的是一种泛媒介的概念,认为各种技术、文化等都可以是一种媒介。由于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业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新闻概念已经不太能够反映日渐变迁的新闻现实了。本书认为,新闻已经泛化,不只报纸、广播、电视上的那些是新闻,普通用户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生产、转发和评论的也是新闻。不管这个新闻事实是重要的还是不太重要的,是完整的还是零散的,是大事还是小事,任何人报道和评论的任何最近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事实都可谓是新闻。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主动参与生产新闻的泛新闻时代已经到来。

根据传统新闻的定义,我们需要弄明白:什么是事实,而不是舆论或者观点;是真实的事实,还是虚假的事实;什么是报道。传统上,我们把新闻记者的采访、写作、编辑等工作,看成是一种新闻报道活动,那么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主体就有了多元化,除职业的新闻记者之外,有了各种算法之下的机器人,以及广大的草根人群。一个普通用户在参与新闻的报道时,他所报道的往往也是一种事实,按理来说,这就是一种新闻。在传统时代,由于新闻记者是一种职业,他所采访报道的显然是最大量群体的读者愿意关注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是重大且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是能够吸引注意力的。而作为普通人,他参与新闻生产不是因为一种职业,而是基于一种兴趣、自觉或者某种利益,他的报道具有随机性、自发性。这样的事实,可以是那些新闻记者感兴趣的或觉得有报道价值的事实,也可以是生活化的、个人化的,只是他的朋友感兴趣的或在小群体内传播的事实。后者在传统时代不会被认为是一种新闻,它的新闻价值很低,但是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它大量出现,并且从社交圈的视角来看,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因此,这些生活化的事实,普通人业余时间信手拈来报道的事实,也是一种新闻。新闻价值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时新性向实时性转变,显要性向实用性转变,接近性向亲近性转变,趣味性向媚俗性转变”[9]。可见,新闻变得越来越亲民是一种趋势。

在社交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的定义显然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从新闻的消费者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的消费在发生变化,新闻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了。一方面,某些传统媒体被抛弃,例如,很多人不再看报纸,不再对着电视机看新闻,也不再打开广播电台听节目,但是他依然会有对各种硬新闻的需求,会在各种新闻App或公众号上阅读这类新闻;另一方面,对明星的生活、各种娱乐新闻、趣味性很强的社会新闻的需求变大了。除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之外,新闻的消费者还经常浏览朋友圈,看认识的、不认识的,强关系、弱关系的各种生活化新闻。关于这类是否只能称为信息,还是也可以叫作新闻,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个人化的信息不是新闻”“要使信息成为新闻的前提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人都关心并要求获取,必须有一个共享的范围,而这个范围越大,新闻的价值就越高”。[10]当然,这种说法是具有模糊性的,这个一定范围,到底是多大的范围?一个家庭算不算?一个十几个人的社区算不算?如果这也算的,那么个人化的信息在这样的范围内也是会被关注的,也就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虽然不见得很大。在传统媒体时代,这个人群的确是需要很多人参与才成立的,但是在这个社交媒体时代,根据六度区隔理论,找到世界上的另一个人,其实只隔着6个人而已,可能世界没有我们所想象得那么大,这意味着一则消息只需告诉几个人,也就是告知了全世界。“从现在开始,如果仅向几个人制造和传递有关坏事的证据,即便这几个人是一起工作的伙伴,也应视其为公众行为,将它公之于众只是早晚的事。”[11]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多大范围才是够大的,是可以参与公众影响力的范围?其实不管是多大的范围,要达到人人都关心的目标,都是具有难度的,因为社会是分化的,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利益,对新闻也就会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渴望了解和关心的新闻,其他人未必也有同样的兴趣,因此,要出现全民参与的格局是有困难的。但达成局部的聚焦、一时的热点,一个普通用户的自媒体照样也能引爆,因此,微新闻并非微不足道。

蒋原伦等学者认为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可以称出现的新闻新形态、新现象为“生活新闻化”。“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源源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或广播电视专利。”[12]对此,本书深表赞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其加以重新定义是顺理成章的事。

什么是微新闻?在国内学术期刊中,2011年开始出现关于微新闻的论文,有些学者曾下过一些定义。郑智斌、张安然较早地指出,“所谓微新闻,是指以微博为主要工具和平台,从组织、生产到发布、扩散人人可参与的新闻活动”[13]。张金萍等学者也将微新闻视为微博新闻,这与当时微博是自媒体的主要平台有关。她认为:“微新闻的全称是微博体新闻,在Web 2.0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即时信息发布系统。微新闻和传统一句话新闻不同,其主要是以用户关系为基础的信息获取、传播及分享平台,用户采用Web、WAP或者多样化的客户端进行个人社区的构建,信息字数通常在140字之内,信息更新完成后可即时与他人分享。”[14]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平台的变革,微新闻已经从一开始指的微博中的新闻逐步发展到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其他渠道和平台。

刘鹏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世界都在说”的新闻现象称为“用户新闻”。他指出:“用户新闻作为一个描述性概念,指的是媒介使用者通过平台媒体生产、传播泛新闻内容的现象。”[15]克莱·舍基同样认为新闻的定义发生了改变,新闻生产的权力发生了转移。“它从一种机构特权转变为一个信息传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各种正式的组织、非正式的集体和众多个人都杂处在这个生态系统当中。”[16]可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全新的新闻生态出现了。新闻生产不再是一种特权,而是一种人人都拥有,并可确实达成的权力。在这个新的新闻生态中,新闻生产的过程发生了很多变化,新闻业的结构被重新构建,除了参与者变得广泛之外,新闻的生产理念和方式也都有了很大的区别。新闻被重新定义,进入一个微新闻和主流新闻并存、共同争夺大家眼球、相互合作的新时代

本书讨论的微新闻主要是“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和移动客户端)等各种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中的新闻,尤其是“用户生产内容”的新闻。具体的新闻形态,主要是那些简短的文字新闻、视频新闻和随手拍的图片,但也包括微信公众号中出现的或长或短的新闻评论,微博平台中的长微博以及新闻评论,等等。(www.xing528.com)

“微博是一种自媒体,用户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作所为等信息上传到网络中,这些内容是微博空间中的新闻报道。……某种意义上,生活即新闻,新闻即生活。微博空间中新闻形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琐碎化;新闻价值标准的变化;动态而连续;去中心化;主观性强,真假难辨。”[17]微新闻是一种生活化新闻、草根新闻,也是一种原生态新闻。它有不同于传统新闻的很多特点:

(1)海量性。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微新闻,而且每天的数量是非常多的。

(2)舆论相伴性。微新闻往往与舆论交织在一起。微新闻也是一种表达,往往是公众舆论的具体体现。

(3)即时性。随手拍,随手写,随手传。微新闻具有即时性。新闻现场未必有记者,但作为亲历者、目睹者的普通人,可以发出第一条新闻,使其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新鲜感和真实感。

(4)互动性。往往在社交媒体中予以传播,微新闻一发出,就可能会有人给予点赞、评论、转发等,互动性是非常强的。它不是单向传播,而是互动传播。

(5)个体性。微新闻往往是由一个人全程完成的,即又拍又写,个体既是记者,也是编辑。写的往往也是个体亲身经历的或身边发生的事情。

(6)多媒体呈现。微新闻既可以是一张图片、一段文字,也可以是一段音频、视频,或者各种形式的组合。它不是单一媒介形式的呈现,而是各种媒介形式的组合呈现。

(7)迭代性。微新闻具有很强的迭代性,一则微新闻可能没有多少的信息,并不完整,也未必有很高的准确性,不过,它可以随时更新,以最新的信息覆盖之前的信息,以更准确的报道取代不够准确的报道。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随时会出现关于同一事件的新内容。

(8)协同性。在一定的圈子里,不同的人发出的微新闻会存在交集,特别是同一事件的亲历者、目睹者,会对同一事件做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人物的报道。可以说,这样一个新闻事件,不仅需要一个人不断地迭代更新,而且需要许多人整体协同,才能将这一事件得以完整、准确地呈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