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交媒体时代微新闻生产的社会学研究

社交媒体时代微新闻生产的社会学研究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生产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事件旁观者不再是单纯的围观者,而是积极参与的目击者。彭增军从自己的职业实践出发,通过多年的思考,阐述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所面临的冲击和困境,以及相应的出路。

社交媒体时代微新闻生产的社会学研究

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生产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理论上,美国纽约大学的杰伊·罗森(Jay Rosen)等人在1988年提出的媒体要更密切地为民众服务的倡导,是“公民新闻运动”的先声。2000年初,韩国成立了公民新闻网。轰动全球的克林顿性丑闻案是由美国的德拉吉博客网率先披露的。2005年的伦敦地铁爆炸案,普通公民用手机拍下的照片和视频成了第一手新闻资料,传向全球。在社交媒体中生产和传播的“公民新闻”也被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19]

时代在发展,人人均可参与新闻生产的时代已经到来。“职业记者?职业编辑?职业摄影师?请别再使用这落伍的称谓!当出版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当媒体不再掌控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性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旧的障碍,当任何人在任意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皆记’的时代。”[20]

人们对新闻的兴奋点在发生变化,媒体趣味随之转换,新闻日趋个人化。“新闻个人化是指在报道中突出个人因素、偏好人情味的角度,而弱化制度、社会和政治背景的新闻倾向性。”[21]“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个性化显然已成流行。……新闻最大的变化,是每天在我们手里的信息印刷品正在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适合个体的口味。”[22]传统新闻媒体中的这种倾向性,使得个人化新闻日趋突出。微新闻由于生产主体是广大网民,个人化书写是其一大特点,因此,主要也是一种个人化的新闻。

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事件旁观者不再是单纯的围观者,而是积极参与的目击者。用户生产新闻的现象,也有学者称其为目击媒体(Eyewitness Media)。目击媒体是指“日常生活中,作为目击者的普通人使用智能手机拍下一些意料之外的,具有娱乐性、历史性或新闻性的瞬间,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扩散,这些照片、视频被广播电视、出版商或一些创意机构发现并采纳,用来进行新闻报道或故事陈述”[23]

参照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的“液态现代性”这一概念,不少学者认为,新闻业也呈现出“液化”的特征。“在新技术主导的以社交平台和公共参与为重要特征的新传播形态下,‘液态’的新闻业及其从新闻生产到协作性新闻‘策展’的转变,呈现的是新闻从业者和社会公众,每一个个体,在新闻信息生产和传递的网络节点上不断地相互介入、相互挤占、相互渗透,原有的框架被不断突破、变形甚至不复存在,新的意义不断溢出。”[24]新闻策展这一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和使用。

厉国刚就微博新闻生产做了分析,认为“微博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新闻生产的新天地。微博使得生活新闻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新闻。……在信息源、传播媒介、新闻形态、新闻生产方式等多个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征:新闻生产走向大众化、业余化和去中心化;新闻生产真正走向即时性;全媒体形态新闻;缺乏把关人,真假难辨;生活化的新闻,注重互动分享”[25]

邵鹏在2013年就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生产问题做了专门论述。他认为,融合新闻生产存在4种态势——“界面”的多样化、内容的复杂化、技术平台的高效化、新闻生产者的全能化[26],并就融合新闻与人本主义、公共利益等关系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针对数字化浪潮下报纸新闻生产的变革,田秋生和肖桂来认为报纸新闻生产流程管理主要有四个新变化:一是实现了全天候网络信息源监控,二是报纸编前会出现“网络迁移”趋势,三是拓展了故事新闻、数据新闻等新闻产品,四是绩效考核奖惩体系也有了变化。报纸新闻生产常规的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闻发现阶段,网络信源占据重要地位,信源结构平民化、草根化;二是新闻选择阶段,公共性、失范性、网络关注度被纳入考量;三是新闻制作阶段,生产周期被进一步压缩;四是在新闻文本结构方面,注重深度挖掘,采用“网端模块式”文本结构,等等。[27](www.xing528.com)

李蓉就在线新闻生产、社交化新闻生产和沉浸媒体的新闻游戏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国外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她在书中提到,Kate Crawford将推特(Twitter)新闻特质和功能概括为3点,即重新排序、扁平化和共享情感[28],并将这种新闻称为“分子新闻”(Molecular News),提出在推特空间中,微新闻就像分子一样,从膜中穿越而来,也会穿越而去成为主流新闻。[29]

窦锋昌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现象和问题做了归纳总结。他认为:“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2010年(特别是2012年)以后,移动互联网开始快速普及,使新闻生产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也就是全媒体生产阶段。……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如影随形,人在哪里,终端就在哪里,网络就在哪里,手机等终端甚至成了人体的另外一个器官,进而带来了包括媒体、购物、出行等多个行业的巨大变化。”[30]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运用大数据进行新闻生产的现象日渐普及。孟笛聚焦数据新闻的生产展开了相关实证研究,她“从生产流程的视角切入,在具体分析‘数据采集—数据清理—数据分析’各个环节的基础上,提出将‘新闻叙事’的理念重新融入‘数据处理’的流程之中,通过‘数据’与‘叙事’的不断整合,共同完成数据新闻报道”[31]。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模式都将会被重新塑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新闻生产层面,‘数据新闻’和‘自动化新闻’出现;二是信息分发层面,‘定制化新闻’和‘交互式新闻’受到欢迎。”[32]在数据新闻时代,随着媒介技术的变化,相应的新闻法规和伦理问题将会出现,同时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需要提升。

彭增军从自己的职业实践出发,通过多年的思考,阐述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所面临的冲击和困境,以及相应的出路。他认为,新媒体革命使新闻生产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它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使新闻不再为职业的新闻人所垄断,不再由于资本的限制使得普通人从事记者和出版活动遥不可及,而是人人都可以去采访、写作,参与新闻生产。“一部爱疯(iPhone)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生产流程。而更可怕的是,这些闯入者全副‘武装’,而且全世界的闯入者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联合起来。他们不但闯入传统媒体的世袭领地,而且还开疆辟土,自己嗨起来。”[33]

李沁认为,“沉浸媒体”所对应的新闻形态,是一种“沉浸新闻”。它是“基于泛在连接和沉浸传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新新闻”[34]。从“沉浸新闻”的生产主体角度来说,“专业媒体人与自媒体人、打赏者和吃瓜群众这三类人一起”[35],泛众生产,泛众传播。

智能传播阶段的新闻图景是怎样的?王佳航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新闻业生态重构为智能化的平台新闻业生态系统;第二,智能媒体作为新闻业的主体;第三,机器进化为多元内容生产行动者之一;第四,个人化的新闻服务;第五,智能技术中介的互动传播;第六,沉浸式媒介技术带来仿真社会。”[36]智能传播技术将会被大量运用到新闻生产和传播中,从而使得新闻媒体必然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新闻实践中将“从最初零散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协助新闻生产,开始转向建设人工智能编辑部,整体提升新闻生产的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水平”[37]。在智能传播时代,一些新的新闻报道形态将会涌现,“用户全天候‘在场’,随时随地围观,永不下线,并且用户与用户之间交往、协作、情感共振……就一定意义上说,用户在线的状态是一种联结的永远在场”[38]

总的来说,最近这些年,国内有多本关于新闻生产的专门论著问世。这些著作结合当前最新的媒介环境,例如媒介融合、数字化、全球化、智能传播等,展开很有针对性的论述,与不断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媒介技术趋势是相吻合的,及时地回答了新出现的问题。当然,就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也很有必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