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浅析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浅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经济学没有流通成本/费用的概念,与此大致对应、紧密联系的是“交易成本”理论。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一部对于“流通”和“交易成本”认识的发展史。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对于企业组织存在的经济性进行了交易成本分析。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密切相关。但目前理论界对于利益相关者能否对CSR产生有效影响,以及如何施加影响尚未达成共识,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仍在继续。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浅析

西方经济学没有流通成本/费用的概念,与此大致对应、紧密联系的是“交易成本”理论。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一部对于“流通”和“交易成本”认识的发展史。

从早期的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到现代的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围绕流通这一个古老的话题展开的。

(1)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富论》中猛烈抨击了重商主义,鼓吹自由放任,系统地提出了绝对成本说,又称绝对优势理论、地域分工说。这一理论将各国按照成本自然分工的原则应用于各国之间的分工,认为国际分工的基础在于各国从事该活动的绝对成本比较,而世界通过交换各国绝对低成本的产品增加整体福利收益。因此,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斯密也被认为是贸易理论的倡导者和鼻祖。

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说明了流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由于流通造成的社会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斯密认为,交换是出于利己心并为达到利己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是人类生产发展的自利性所决定的。人类的交换倾向产生分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是分工的结果。他以制针业为例说明其观点。根据斯密所举的例子,分工前,一个工人每天最多能制造20枚针;分工后,平均每人每天可制造4 800枚针,每个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几百倍。所以,交换基础上产生的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增加国民财富。

(2)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应该说,比较成本说是绝对成本说的继承和发展。绝对成本学说认为,贸易产生的基础来源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比较成本说认为,即便某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劣势,但劣势也有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因为绝对劣势的生产主体也可以劣中取优,进而获得比较利益、实现贸易互利以及增进全球整体福利。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比较成本说揭示了贸易、流通能够进一步发挥分工的效率。无论贸易各方存在何种差异,贸易任何一方都能通过贸易流通增加自身及整体福利水平,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福利与企业效益。

(3)新制度经济学。新古典学派认为交易成本是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成本,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是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包括运输费用、佣金、谈判时间、各种税收等;新制度经济学派从人类制度的角度来阐释交易成本,认为交易成本等同于制度成本。(www.xing528.com)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R.H.,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交易成本是“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因为利用价格机制产生的其他方面的成本。科斯提出交易成本概念后,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姆森将之系统化。威廉姆森最先把新制度经济学定义为交易成本经济学,将交易成本工具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的各种主要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组织、对市场的限制、工作组织、工会、现代公司(包括联合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垄断与反垄断和政府监管等,并通过对各种经济制度的比较和分析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分析体系。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对于企业组织存在的经济性进行了交易成本分析。企业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制运作之间交易成本的差距,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也就产生了专业分工。由于市场价格成本高于企业内部运营成本费用,企业就诞生了,所以企业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所形成的组织形式。

这也为我们分析流通费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流通费用与制度安排有着紧密的关系。现阶段,我国流通费用过高源于制度成本过高,即现有制度安排得不合理。要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就必须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

交易成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的具体工具——制度成本分析,因此从改善现有社会经济制度、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出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讨论的热点联合国全球契约(UN Global Compact)和SA 8000等各种社会责任标准层出不穷。这些社会责任标准为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内容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解决了“What”的问题。然而对于如何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即“How”的问题,研究并不丰富。大多数学者主要从企业角度来强调自律行为,而在具体社会责任的履行过程中,企业往往受利润最大化的驱动,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能仅仅从企业的视角关注企业自律行为,还应更多地关注利益相关者制衡力量及其实施方法的讨论。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密切相关。为保护自身利益,利益相关者也会对企业行为施加影响,并敦促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但目前理论界对于利益相关者能否对CSR产生有效影响,以及如何施加影响尚未达成共识,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仍在继续。本研究力图借助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利益相关者是否以及如何对企业CSR水平产生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