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让政府更好地支持创业?

如何让政府更好地支持创业?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率先提出湾区城市群建设规划表明,在我国先发地区的城市群,聚集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对于引领中国经济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城市化道路也在相应的升级和优化。各国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这说明政府应该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强作为。过去,补贴和扶持基金是政府对创业创新的主要作为方式,而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政府购买服务。

如何让政府更好地支持创业?

根据以上对创业创新人才和创业创新生态的讨论,我认为,在这两个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值得深入讨论的。

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部分城市出现的人才“大战”。这一方面佐证了各地对创业创新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也凸显各地在人才集聚上面临的困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提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意义的阐述中,有一句重要的话:“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在“新常态”的引领下,逐步进入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的投入要素正在发生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人力资本和技术、企业家精神一起,成为中长期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个关键时刻,有必要做出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的前瞻性调整,将教育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重点。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着中国能否有自己的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大学;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中国人力资本和创业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我在上面讲到的各层次创新生态,它们所处的宏观空间就是城市群。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已经表明,在基础设施便利、气候宜人、思想观念开放和拥有经济先发优势的湾区或半岛形成的城市群,如世界著名的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的城市群,又如,中国正在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环杭州湾大湾区和山东半岛的城市群,都有着新动能集聚、新经济策源的创业和产业创新生态。人们现在似乎更关心湾区、半岛这些地理描述,而不是城市群这个落脚点。根据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城市群发展推动城市化,并推动中长期持续增长,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发展粤港澳、环杭州湾城市群,意味着以城市群方式推动城市化发展,将极大地拓展和优化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中国更多的城市群不在湾区或半岛,在未来不同时期,将陆续提出内陆地区的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建设。所以,率先提出湾区城市群建设规划表明,在我国先发地区的城市群,聚集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对于引领中国经济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城市化道路也在相应的升级和优化。这是规划和建设大湾区城市群的一般意义。

在经济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区域规划一方面不断调整原来的不合理设置,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将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新元素放到一个或若干个特定的空间,或先行先试,或重组融合,产生增量意义上的动力和价值。现在提出的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将突破单个城市的行政区划,以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束缚,进而产生积极的作用,如减少土地低效开发,提升中心城市集聚高端要素的功能等。与产业规划相比,政府编制区域规划的作用相对更大。其原因是,区域规划和发展的主导者和行动者,本来就是各级政府。产业规划则不是,它的主导者和行动者是企业家、投资家和创业者。尤其在新兴产业领域,大量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错都是在上述主体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可以通过区域规划,为科创资源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和辐射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www.xing528.com)

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的两位作者指出,凡是与创新有关的地方,市场都是非常低效的。这个观点会令许多人震惊。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政府是创新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公共机构承担了远比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更加重要的角色。政府是创新生态中的一个机构,是服务链上的一个环节,肯定要有所作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政府做什么?如何作为?例如,在我国的总体研发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的部分占5%,而在美国、日本等国家一般在20%左右。各国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这说明政府应该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强作为。过去,补贴和扶持基金是政府对创业创新的主要作为方式,而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则更多地表现为政府购买服务。两者的效果如何?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不断创新政府对创业创新的作为方式。

(原载于《解放日报》,2018年8月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